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75年5月中旬,大柳公社春小麦大面积枯黄死苗。我们二十多名师生根据校党委的指示,到大柳公社东社、大柳、烟房三个大队,进行了调查。在社队领导和贫下中农的大力持支下,我们调查了基本情况,进行了病原检查,对不同发病地块土壤和植株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甜菜心叶黑枯病为甘肃省河西走廊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害,随甜菜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年限的延长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病情日趋严重。初步调查河西走廊均有分布,而以张掖地区黑河流域发病尤为严重,一般发病率为5%~20%,个别严重地块高达65%,对甜菜的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的影响。1989~1990年对该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发病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甘肃河西地区杏芽瘿蔓延很快,为害甚重。经鉴定,此芽瘿由梅下毛瘿螨(Acalitus phloeocoptes Nalepa)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4.
1979—1983年作者从感病的甘春11号小麦的叶片、茎秆、颍壳及枯心苗上分离到10个菌株。通过培养性状、形态及染色反应以及10个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血清学反应和致病性测定,确定小麦细菌条斑病的病原菌为Xanthomonastranslucens(J.J.&.R.)Dows;人工接种可侵染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草,但不侵染燕麦。鉴定结果所有供试菌株的主要性状是一致的,与已往文献记载的小麦黑颍病原(Xanthomonastranslucensf.SP.undulosa)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6.
甜菜多粘菌在25~30℃条件下水培接种,5~10d在寄主根细胞内出现游动孢子囊,盆栽接种8d后寄主根内出现原质体;11~25d后出现粘质阿米巴体,40d左右出现休眠孢子囊堆。地上部分黄化症状与休眠孢子囊堆同时出现,焦枯型和坏死黄脉型症状分别迟于休眠孢子囊堆50d和15d  相似文献   
7.
羟锈宁与增产菌混合拌种不但对甜菜黑脚病有防效.而且也有增产增糖作用。小区试验和多点示范看出,羟锈宁与增产菌混合拌种对黑脚病防治效果达71.5%~76.2%;根产量较对照高10.2%~16.0%;含糖率较对照高0.80~1.00度;产糖量较对照高15.1%~27.3%。在使用过程中增产菌不能代替肥料.只有在水肥充足情况下.才能发挥增产潜力.羟锈宁因用量小.拌种定要均匀,以免发生药害。  相似文献   
8.
9.
1984—1985年,通过对甘肃河西地区甜菜苗期黑脚病(立枯病)的调查,发现该病发生普遍,发病率一般在20%—80%,个别严重地块高达100%。病原菌分离鉴定主要为 Phoma betae,出现机率占78.2%,经调查11个品种(系),发病率为80—92%,除8405发病稍轻外,其余均不抗病,亦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小麦霜霉病在甘肃省的分布和危害。在河西地区,小麦于扬花期前后。在叶、叶鞘等部位可大量形成孢子囊。于1977—1979年,对1000多份小麦材料做了抗病性调查,未发现有免疫品种,高感品种亦不多,绝大多数是中抗或中感品种。田间观察表明:小麦淹水一天,发病率平均为5.7%,淹水两天为44.8%,三天为70%。用六氯苯、五氯硝基苯等八种药剂给小麦拌种;对防治此病无效。以多菌灵、萎锈头等给小麦叶面喷施,对抑制组织内卵孢子的形成亦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