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2,他引:39  
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干旱以及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所形成的人类对水产 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一系列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宁夏中南部地区的搬迁农民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移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研究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移民项目整体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建立移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对宁夏红寺堡2000-2010年间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未来15年的粮食生产、耕地变化、人口、耕地压力指数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0年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尚无耕地压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但是预测的耕地压力指数值显示,在2010年之后耕地生产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耕地压力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因此还存在着区域粮食安全隐患.所以,加强对耕地和粮食生产的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生产投入从而提高耕地生产率,是减轻耕地压力、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宁东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布与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明宁东土壤饱和导水率(Ks)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宁东采集136个原状土,采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方法分析土壤Ks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以地形因子、土壤属性等作为辅助变量,运用随机森林法(RF)、普通克里格法(OK)和逐步回归克里格法(RK)对区域土壤Ks进行预测并对3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Ks介于0.05~7.13 mm/min,平均值为1.46 mm/min,变异系数为106.86%;Ks与容重、孔隙度、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在不同滞后距离下具有自相关关系和交互相关关系;土壤Ks块金值为38,表明随机因素引起的土壤Ks变异性较大,空间异质比为15.32%,在空间上呈现强变异性;RF法的预测精度最高,其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根误差(RMSE)绝对值均为最小,相比OK和RK方法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5.53%和2.49%,且对局部细节的描述更准确、模拟效果最佳。RF法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宁东土壤Ks,为了解研究区土壤水文过程及林草植被建设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
宁陇地区的反贫困城镇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1世纪的世界已成为城市的世界。城镇较之以往,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真正成为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但在我国一些地区,经济的贫困制约着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这类“城镇建设薄弱区”的城镇化如何与地区反贫困任务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内城市科学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的贫困现状、城镇发展水平为调查对象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这一地区的发展应走以城镇化为发展模式的反贫困道路。  相似文献   
6.
武威绿洲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武威绿洲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出发 ,系统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 ,提出了绿洲生态重建的基本思路、分区优化方向以及实施重建工程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宁夏中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认为这一地区城镇发展不应延续我国许多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提出了地区应该在城镇化发展的初期,利用各种城镇发展有利时机和宁夏生态移民的过程中走一条“生态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并初步探讨了宁夏中部地区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