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樟木乡,原定为西昌市樱桃种苗基地,种植樱桃已逾百年。据初步统计,1984年年产量约为2万kg。从1983年开始,出现一种病害,到1987年为止,短短的几年内,病株率上升到60%,死株率达12%,年产量仅1000 kg。1988年调查,很难从病园内找到一棵健树,整个果园近于毁灭,曾采用各种施药、施肥措施,均未见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樱桃致死黄化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镜下,樱桃致死黄化病株筛管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类菌原体,大多数为球状,大小为132-321×168-520nm,无细胞壁,仅有双层细胞膜。抗菌素试验表明,四环素对本病具一定的治疗效果;而青霉素无效。初步认为此病为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3.
PCR-ELISA法对大豆品种的转基因定性检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共价交联在PCR管壁上的寡核苷酸作为固相引物进行PCR扩增,对PCR扩增的固相和液相产物分别进行杂交和凝胶电泳检测的PCR-ELISA法,对黑龙江省常规选育品种合丰35和黑农37、外源DNA直接导入大豆的分子育种所获品种黑生101、及大连进口的美国2号等大豆,进行转基因定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可靠,可作为一种快速定性检测转基因产品的方法;检测结果:美国2号为转基因大豆,黑生101、合丰35和黑农37为非转基因大豆.上述结果对分子育种、生态保护、安全监测及对建立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保护区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类病毒病害及其检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病毒,是目前高等植物上最小的一类寄生物,早在本世纪初就有记载,并且在历史上造成很大损失,如1930年菲律宾由椰子死亡病流行,有3000多万棵椰子死亡,1945~1947年,美国由于菊花矮化病流行,使其商品菊花30%~60%失去观赏价值,而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柑桔裂皮病  相似文献   
5.
 在完整植株上,利用喷叶法测定中草药抽提物,以及少量微生物代谢产物,对黄瓜花叶病毒引起的辣椒花叶病的治疗效果。以处理组病指与对照组病指减少百分率表示疗效,用ELISA检测植株体内病毒浓度。根据提纯病毒浓度(X)和吸光值(Y)之间的回归关系,得标准方程:Y=0.437lgx-0.28,相关系数r=0.97。从112个材料中发现,连翘(Forsythia suspensaVahl)大黄(Rheum officinalle Bail)和板兰根(Isatis tinctoria L.)具有比较稳定的疗效。在接种前72小时和接种后24小时喷施抽提物,三者疗效均在90%以上。接种24小时后喷施大黄板兰根疗效均在70%以上。在大黄板兰根治愈的植株内检测不出病毒,在显症植株内,病毒浓度分别下降60%和70%。大黄在接种72小时后喷施.或稀释100倍时仍具显著疗效,并引起植株体内过氧化物酶谱显著变化。大黄对植株生长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板兰根引起植株黄化,侧芽提早萌发。  相似文献   
6.
植物病毒病的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病毒是仅次于真菌的一类病原物,由于植物病毒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且一旦发生难以防治,故植物病毒病有植物癌症之称。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防治植物病毒病的方法,早在1914年,Allard就报道了商陆计液中存在烟草花叶病毒抑制物质,这就表明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些物质能用于防治病毒病。此后,美国、民主德国、日本、印度、以色列、荷兰等国,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  相似文献   
7.
李春  朱水方 《植物检疫》1989,3(6):425-425
Beakea(岗松属)、植物属桃金娘科,从中国大陆到澳大利亚都有广泛的分布。已经描述的约有70种,该属植物遍布在澳大利亚各个州。它们大部分为具细小分枝的直立丛生灌木。大多数该属植物能通过扦插繁殖并能在花卉稀少的冬季和早春开出迷人的小花,因而被广泛应用在园艺中。 1985年2月发现生长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种岗松属植物表现出典型的黄化症状。黄化植株树冠变矮,直立生长特性更明显,嫩枝及其节间变短,叶片典型黄  相似文献   
8.
在电镜下,樱桃致死黄化病株筛管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类菌原体,大多数为球状,大小为132—321×168—520nm,无细胞壁,仅有双层细胞膜。抗菌素试验表明,四环素对本病具一定的治疗效果;而青霉素无效。初步认为此病为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相似文献   
9.
菊花矮化类病毒双向电泳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水方  舒秀珍 《植物检疫》1991,5(3):173-174
菊花矮化类病毒(CSV),是菊花的一个重要病害,引起植株严重矮化,花序变小而降低或失去其观赏价值。在1945~1947年,菊花矮化病在美国大流行,使30%~60%植株失去商品价值。此病在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有分布,在我国也有报道。但它在菊花生产中的重要性,它的分布及流行情况不清楚。在1987~1989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0.
间接免疫荧光显微术检测泡桐丛枝病原MLO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感染类菌原体MLO的泡桐组培苗为病原繁殖材料,采用差速离心和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来提纯MLO作为免疫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抗血清经健康汁液吸收后,作为第一抗体,用异硫代氰酸荧光素FIFC标记的羊抗兔免疫球蛋白作为第二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查染病组织中的MLO特异性荧光。经与DAPI染色技术比较,找出了适宜的徒手切片和减少非特异性反应的途径。此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测定简便等特点。适用于MLO组织定位、组培苗脱毒效果评估、病原株系鉴定和病害检疫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