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多菌灵是植物病害防治中常用的化学杀菌剂,野生型哈茨木霉对多菌灵比较敏感。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哈茨木霉菌应用于实践,本试验采用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的方法,实现哈茨木霉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改良。试验共获得315株正向突变菌株,其中hcb-35菌株抗性能力较强。利用毒力测定方法检测了多菌灵对hcb-35有效抑菌中浓度,及hcb-35对多菌灵的抗药遗传稳定性;并利用对峙试验及显微观察检测其抑菌能力。结果显示,与哈茨木霉出发菌株hc相比,多菌灵对哈茨木霉突变株hcb-35菌株的有效抑菌中浓度提升285%;连续转接12代后,hcb-35菌株抗药性相对稳定且抑菌效果较出发菌株无明显差异,表明应用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哈茨木霉可以获得遗传稳定的耐多菌灵突变株。  相似文献   
2.
利用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 DNA序列分析,对获得的具有生防潜力的芽孢杆菌21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pp.)。利用显微观察法,研究枯草芽孢杆菌21对玉米圆斑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该菌株不同浓度发酵液处理后玉米圆斑病菌孢子萌发率出现下降趋势,萌发率最低为0;经发酵液处理后的玉米圆斑病菌芽管产生畸形,在发酵液浓度为90%时,芽管畸形最严重;处理后的玉米圆斑病菌菌丝出现畸形,菌丝中的内容物有外渗趋势。  相似文献   
3.
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土传病原菌胁迫下玉米抗逆生理的影响。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将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立枯丝核菌(Rhoctonia solani)接种到土壤中,用枯草芽孢杆菌21菌悬液处理,以多菌灵为对照。在玉米苗三叶一心期时,分别测定地上组织和地下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枯草芽孢杆菌21处理与多菌灵处理相比,玉米地上组织SOD和CAT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POD酶活性提高了6.52%,地下组织抗逆酶活性显著提高,其中SOD酶活性提高了99.70%,CAT酶活性提高了27.43%,POD酶活性提高了13.24%;玉米地下部分MDA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地上部分MDA含量降低了7.91%。与多菌灵相比,枯草芽孢杆菌21主要通过提高玉米各组织中POD酶活性及地下组织中CAT酶活性,同时降低MDA含量,以提高其对土传病原菌的抗性,从而对玉米幼苗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受土传病原菌的侵害。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马铃薯立枯丝核融合群的变化,对不同取样地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通过番红O-KOH染色观察,确定分离获得的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菌丝体。对获得的35株分离株与标准菌株进行对峙培养,利用菌丝融合试验判断其融合群,发现丝核菌菌株主要归属于AG4融合群;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丝核菌菌丝对马铃薯的侵染。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采用了管碟法和种子萌发法研究了实验室分离获得的桃色顶孢霉对茄病镰刀菌F. solani.的拮抗作用以及对大豆的促生作用,并采用愈创木酚法、紫外吸收法、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研究了顶孢霉发酵液对POD、CAT、SOD三种抗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顶孢霉发酵液对镰刀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菌丝变稀疏。大豆种子经不同浓度桃色顶孢霉发酵液处理后,萌发率及种子酶活性均产生变化。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种子萌发促进作用不同,当发酵液浓度为10%时,胚根长,胚芽长,胚根鲜重,胚芽鲜重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91cm,0.037g,4.07cm,0.1666g。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49.37%,63.24%,30.54%,45.80%。当处理种子的发酵液浓度为60%时,种子萌发率最高为83.67%,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3.90%;酶活性最强,POD、CAT和SOD分别为683U、160.67U和301U,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 73.50%,43.78%,76.73%。初步证实了桃色顶孢霉发酵液中含有能够促进大豆种子的萌发及抗逆酶活性升高的物质。  相似文献   
6.
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致病性和毒素化学型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是否具有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的潜力进行了检测,并对获得的粗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镰孢菌对萌发的苜蓿种子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别,除三线镰孢(F.tricinctum)和大部分木贼镰孢(F.equiseti)菌株致病性较弱外,大多数镰孢菌菌株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在所获得镰孢菌菌株中,菌株KD3(F.oxysporum)、菌株QD3-2(F.oxysporum)、菌株N6-1(F.equiseti)、菌株N9-2(F.acuminatum)、菌株NT1-1(F.acuminatum)和菌株QD10-1(F.acuminatum)共6株镰孢菌具有产NIV毒素潜力,未发现具有产DON毒素潜力的菌株;将NIV毒素化学型菌株QD3-2发酵培养后经有机溶剂萃取获得粗毒素,对其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粗毒素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苜蓿镰孢菌根腐病致病机理、有效防治苜蓿根腐病和保障苜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河北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省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从河北省部分苜蓿种植地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10株镰孢菌菌株D19-2(Fusarium oxysporum)、S45(F.proliferatum)、Q1(F.solani)、QD13-2(F.oxysporum)、QZ3(F.equiseti)、N12-1(F.acuminatum)、N1-2(F.redolens)、B1-6-3(F.oxysporum)、B2-1-2(F.tricinctum)和B1-7-5(F.proliferatum),从培养基、温度和培养基pH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究了光照、碳源和氮源对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另外,测定了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对于菌株D19-2、S45和Q1的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Czapek,最适温度为26~28℃,最适pH为7~8;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落生长的适宜条件为15~28℃,pH为5~11,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培养,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甘氨酸为最适氮源,氮源为氯化铵时具有抑制作用。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分别为64、51、48和63℃。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发生规律和开展病害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本文将概述云计算的特点及其发展现状,进而分析新时期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希望能让相关医疗工作者对云计算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桃色顶孢霉粗蛋白对大豆茄病镰刀菌的抑菌机理,测定了该粗蛋白对大豆镰刀菌菌体抗氧化酶活性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经粗蛋白处理过的菌体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CAT)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0~24 h内均为上升状态,在24 h时达到最高,分别是对照的1.95倍、2.16倍、1.67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三种酶活性均下降,在96 h时降至最低;电导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保持平稳的趋势,当处理时间为24 h时,电导率变化率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2.1倍。上述结果表明被粗蛋白处理过的菌体膜系统遭到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变大,导致电解质大量外渗,并破坏菌体细胞内原有的抗氧化酶动态平衡状态,对镰刀菌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芽孢杆菌21抑菌物质的稳定性及确定其抑菌主要成分,利用管碟法和硫酸铵沉淀法研究了代谢物对玉米圆斑病菌抑菌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经p H 4~9处理后,代谢产物对玉米圆斑病菌的抑制能力在60%~100%之间变化;经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处理后,代谢产物对玉米圆斑病菌的抑制能力在70%~80%之间;但经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后,抑菌能力变化不大,仍在95%以上;经40~90℃处理后,抑菌能力变化范围在67%~100%之间,随温度升高,抑菌能力有下降趋势,但当处理温度为100℃时,发酵液几乎没有抑菌效果;代谢物经30%~70%不同浓度的饱和硫酸铵沉淀后,蛋白类沉淀物均具有抑菌作用,其中以饱和度为60%的硫酸铵沉淀后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半径可达1.0 c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