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安全性和长效性,是治理工程最受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大地沟泥石流的治理过程、治理效益发挥及防灾能力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大地沟实际,对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危险性及治理工程优化措施进行了讨论,并在传统的"稳、拦、排、停"治理措施基础上,提出以"滞"为核心的泥石流治理方法,可供类似泥石流治理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物源中的颗粒级配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起动模式,是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时需要明确的重要参数。隧道开挖形成的弃渣不同于原沟床的泥石流物质,通过对兰州市烂泥沟隧道弃渣和原沟床泥石流物质的颗粒级配、孔隙度、透水性能的差异对比,探讨了隧道弃渣颗粒级配对泥石流起动的影响。研究表明,隧道弃渣松散无黏结,粒径变化范围主要在0.075~60 mm之间,其中>2 mm的砾石级颗粒占总渣量的80.49%~85.07%,平均粒径为8.27 mm,以砾石级为主,黏粒物质几乎没有。隧道弃渣颗粒渗透系数是原沟床泥石流物质的36倍,具有极高渗透性,遭遇一般降水难以起动弃渣堆形成泥石流。结合研究区地质环境特点,构建了隧道弃渣诱发或加剧泥石流的起动模式,据此提出了隧道弃渣诱发或加剧泥石流的治理需按3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3.
以脱钩理论为基础,将改进后的脱钩模型运用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对2004—2010年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2005—2010年的6年间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呈波动状锯齿形分布:2005—2008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常住人口数、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常住人口数之间为两个"绝对脱钩—扩张耦合"周期,2009—2010年为"绝对脱钩—负向耦合"关系;2005—2010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与GDP、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GDP之间为3个完整的"绝对脱钩—扩张耦合"周期。研究甘肃省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对于更好地认识全省地质环境、改造和利用地质资源以及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促进作用和现实价值,为今后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甘肃省天水市滑坡土地利用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选取秦州区和麦积区作为典型黄土滑坡区的代表,基于12.5 m分辨率的ALOS DEM数据和1985—2020年全球30 m的精细地表覆盖动态监测产品,利用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贡献率,分析滑坡体的特征参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识别出469个滑坡样本,平均高程集中于1 200~1 400 m,平均坡度10°~15°,平均坡向为西向坡,前后缘相对高差100~150 m,滑坡面积1×104~10×104 m2,滑坡长度200~400 m。(2)1985—2020年滑坡区旱地最多,草原次之;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分为1985—2000年持续变化阶段和2000—2020年微弱调整阶段;其中1995—2000年变化最剧烈,主要表现为旱地向草原和林地转化。(3)35年间旱地面积转化最多,累计8.74 km2,贡献给草原6.58 km2、封闭落叶阔叶林1.94 km2、不透水表面0.20 km2,其余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小,转化微弱;旱地、草原、封闭落叶阔叶林和不透水表面的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最大。(4)单个滑坡体的利用方式逐年多样化,草原和封闭落叶阔叶林的增加提升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天水市区滑坡土地利用类型和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灾损土地的开发再利用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防灾兴利"模式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趋势。利用高速远程滑坡体的超稳性特点,合理地开发利用滑坡土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甘肃省天水市街子滑坡为例,利用滑坡体的超稳性特点,论述高速远程滑坡作为建设场地的可行性,提出滑坡土地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滑坡体治理措施,并对超稳性滑坡作为建设场地的一些需要重视的关键地质问题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全新世气候变迁与古文化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河西走廊中部黄土剖面磁化率、CaCO3百分含量、色度(明度、红度、黄度)、粒度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初步重建了河西走廊中部全新世气候变化.发现河西走廊全新世大暖期从9 000 a BP开始,结束于2 200 aBP,期间有3次明显的气候旋回:8000~6200 aBP,5 600~4 300 aBP,3 000~2200 aBP.在此基础上,简单阐述了在中国黄土高原西部,全新世古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旨在说明河西走廊中部黄土剖面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