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1.
(一)柳毛河林场的大青杨生长特点及其培育柳毛河林场,是长白山林区我省临江林业局重点林场之一。它从一九六○年建场,共采伐木材七十一万立方米,出现采伐迹地七千三百一十六顷,除农民其它用地外,更新跟上采伐,已更新面积为五千五百八十左右公顷,其中人工林为四千一百公顷,天然更新为一千七百二十七公顷。  相似文献   
2.
新西兰苹果出口到欧盟、亚洲、美洲和中东等65个国家和地区,其国内水果生产建立了较完善的出口苹果有害生物监控及检疫监管体系,通过介绍新西兰苹果出口的监管体系、有害生物监控防治、出口检验检疫等,供国内检验检疫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概要介绍国外召回制度以及美国有关水果的召回案例的基础上,对我国进出境水果召回制度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并从完善法律体系、明确召回主体、完善信息制度等方面提出实施进出境水果召回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奥运核心区开展连续监测,共诱捕到隶属于7目、53科的昆虫109种,未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在奥运会期间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5.
Bt棉田中绿盲蝽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置转Bt棉综防田(种植诱集作物和适当使用农药控制害虫)、对照田(依靠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和化防田(使用农药控制害虫)3种处理,研究了冀南棉区绿盲蝽与捕食性天敌种群关系及绿盲蝽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t棉田,绿盲蝽分别于6月29日、8月14日和9月4日出现了3个发生高峰。其中6月29日综防田、对照田和化防田百株发生量差异不显著(p>0.05);8月14日,对照田的百株虫量显著多于化防田和综防田。差异极显著(p<0.01);9月4日,对照田的虫量达到60头/100株,且不同类型田差异显著(p<0.05)。Bt棉生长前期和中后期,捕食性天敌在综防田的百株天敌量明显高于化防田和对照田,其中6月29日、8月29日和9月9日综防田的天敌量达65、70、75头/100株。分析3种不同类型田绿盲蝽对棉花叶危害株率、落蕾率、落铃率和成铃量影响顺序均为对照田>化防田>综防田,除化防田与综防田的落铃率无显著差异,其余均表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奥运核心区开展连续监测,共诱捕到隶属于7目、53科的昆虫109种,未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在奥运会期间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7.
转抗蚜GNA基因苜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插入双元载体pBI121中的GUS基因的上游,得到植物表达载体pLG66m。GNA与GUS基因构成融合基因,共用一个CaMV35S启动子。将该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LBA4404,得到LBA4404/pLG66m菌株。利用LBA4404/pLG66m菌株培养液直接浸泡萌动的苜蓿种子,组织学检测表明GUS在种苗上3 d的瞬时表达效率超过90%。待苜蓿长出第3片真叶后检测,GUS表达效率明显下降。GNA基因在种苗期间的短期表达也积累GNA毒蛋白在苜蓿体内的含量,为苜蓿在苗期抗蚜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改良大麦籽粒性状,选用来自国内外214份大麦材料,按照其地理来源、棱型、皮裸性进行分类;并对其9个籽粒表型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grain protein content, GPC)进行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按遗传进化关系划分,野生大麦的GPC(10.89%)、粒长(11.36 mm)与籽粒直径(5.57 mm)均显著高于栽培大麦的GPC(9.06%)、粒长(8.97 mm)与籽粒直径(5.10 mm);而野生大麦的粒宽(2.99 mm)和籽粒圆度(0.26)显著低于栽培大麦粒宽(3.12 mm)和籽粒圆度(0.34);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之间千粒重差异不显著。按地理来源划分,中亚野生大麦和西南亚野生大麦各籽粒性状均无显著差异,所有地区中西藏野生大麦表现出最高千粒重(36.25 g)和最低GPC(6.85%)。6个地区栽培大麦的GPC由于长期的人工选育已经趋于大致相同水平。按其棱型划分,野生二棱大麦的GPC(11.26%)显著高于野生六棱大麦(7.30%),而其千粒重(30.77 g)却显著低于六棱野生大麦(34.66 g);相反,栽培二棱大麦的GPC(8.51%)显著低于栽培六棱大麦(9.64%),而其千粒重(31.81 g)显著高于栽培六棱大麦(28.34 g)。按皮裸性划分,无论是栽培种质还是野生种质,皮大麦的粒长与籽粒直径均显著大于裸大麦。同时,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分别与粒宽和籽粒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和0.681;而千粒重与GPC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籽粒的长宽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16和-0.121。在野生六棱大麦中,千粒重与GPC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r=0.569~(**))。基于10个籽粒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大麦与野生皮大麦之间、裸大麦与皮大麦之间聚为不同的类群,大部分栽培大麦聚为Ⅰ类群,大部分裸大麦聚集为Ⅱ类群,而大部分的野生皮大麦聚为Ⅳ类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