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琳  修春丽  路伟  陆宴辉 《新疆农业科学》2020,57(11):2020-2027
【目的】 筛选对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雌性成虫具有引诱活性的植物挥发物,为黄地老虎食诱剂的研发提供候选物质【方法】 利用触角电位仪(EAG)测试黄地老虎雌性成虫对15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通过风洞试验,评价每种物质对黄地老虎雌性成虫的吸引作用。【结果】 黄地老虎雌性成虫触角对4种挥发物(癸烷、对乙基苯乙酮、2-甲基壬烷和3,3-二甲基辛烷)没有明显的EAG反应,对其余11种挥发物(1,2-二乙苯、1,4-二乙苯、丁酸丁酯、4,8-二甲基-1,3,7-壬三烯、桉叶油醇、乙酸叶醇酯、芳樟醇、β-月桂烯、壬醛、罗勒烯和β-蒎烯)的电生理反应明显,且反应程度随着挥发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最大测试浓度100 μg/mL时产生最强烈的电生理反应。在风洞测试中,黄地老虎雌性成虫对1,2-二乙苯、1,4-二乙苯、丁酸丁酯、癸烷、4,8-二甲基-1,3,7-壬三烯、对乙基苯乙酮、桉叶油醇、乙酸叶醇酯、芳樟醇、β-月桂烯、壬醛、3,3-二甲基辛烷、罗勒烯和β-蒎烯14种挥发物表现出明显的行为趋好。【结论】 筛选出对黄地老虎雌性成虫具有电生理和行为吸引活性的植物挥发物组分。  相似文献   
2.
2013年9月初的调查发现,棉大卷叶螟幼虫在锦葵科的蜀葵、黄秋葵和陆地棉上的种群数量具有显著差异。2014年,对锦葵科4种植物上棉大卷叶螟幼虫的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苘麻、蜀葵和黄秋葵上棉大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陆地棉上,上述4种锦葵科植物上棉大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密度依次为(6.26·1.16)、(7.95·0.52)、(5.42·0.54)和(0.10·0.10)头/m2。说明锦葵科的苘麻、蜀葵和黄秋葵是棉大卷叶螟幼虫的喜食寄主植物,有望开发成为棉田棉大卷叶螟成虫的诱集植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龙爪槐花和其所含的主要糖类对异色瓢虫成虫寿命的影响。室内用龙爪槐花饲养的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10.96和10.83 d,显著长于龙爪槐叶上成虫寿命(雌:3.98 d,雄:3.65 d);室外龙爪槐花序上生长的异色瓢虫成虫平均寿命(雌性:14.72 d,雄性:15.46 d)也显著高于枝条上的个体(雌:3.90 d,雄:3.82 d)。补充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4种糖液,能显著延长异色瓢虫成虫寿命。龙爪槐花含糖量较高的花粉与花蜜是异色瓢虫成虫的适宜食物、能维持其种群发生,是花期龙爪槐上虽没有蚜虫发生、但仍有高密度异色瓢虫成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茶翅蝽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生为害程度呈现加重趋势。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行为研究,评价了茶翅蝽成虫对不同植物种类的选择偏好程度。在田间25科115种植物中,84种植物上调查到茶翅蝽成虫,种群发生密度整体较低,但寒麻、芝麻、红麻、籽粒苋、向日葵、大豆、白花菜等植物上成虫密度相对偏高。在室内Y型嗅觉仪测试中,与空白对照相比,茶翅蝽雌雄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向日葵、大豆、白花菜植株气味均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好行为。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我国茶翅蝽区域分布与发生消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植物挥发物在害虫的寄主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源引诱剂是一类重要的害虫绿色防控产品,也是目前害虫无害化防治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大多数研究还未达到田间可应用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是田间引诱效率不理想。已有研究显示田间背景气味可干扰昆虫的嗅觉定向,干扰植物源引诱剂的引诱效率。因此对以往忽略的田间背景气味干扰加以重视,可进一步加快植物源引诱剂的研发进程。本文从气味传播与昆虫嗅觉感知、背景气味干扰嗅觉定向、田间背景气味复杂性和其对引诱剂的干扰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与探讨,并对引诱剂配方组配过程中如何降低田间背景气味的干扰提出了相应的研发策略,以期促进植物源引诱剂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定位寄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时利用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源,利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红颈常室茧蜂雌雄成虫对绿盲蝽3龄若虫及其为害寄主植物棉株以及雌性红颈常室茧蜂成虫、绿盲蝽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棉花、蓖麻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与干净空气(空白对照)相比,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3龄若虫、健康棉株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绿盲蝽3龄若虫为害的棉株对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但在为害后去虫和未去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雄性红颈常室茧蜂对各处理均无明显的选择行为。与健康或为害后去虫的苗期棉花相比,雌性绿盲蝽成虫显著趋向花期蓖麻;而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只趋向于为害后的花期蓖麻。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为害后去虫的花期棉花和花期蓖麻的选择行为显著高于相应的苗期植株。这表明雌性红颈常室茧蜂主要利用绿盲蝽若虫为害后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定位寄主绿盲蝽,且其对花期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与绿盲蝽成虫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性信息素是昆虫求偶和交配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息化合物,自性信息素被发现之初,科学家们就考虑利用其高效的行为调控能力开发害虫防治技术.随着性信息素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性信息素的防治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作物保护.茶树是一种高经济价值作物,茶叶是一种人们喜爱饮用的饮料,利用性信息素防治茶树害虫具有高效、环保、专一性强等...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激发子外源诱导的茶树挥发物,选用茉莉酸(J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水杨酸甲酯(MeSA)等4种激发子喷施茶树,用动态顶空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收集分析茶树挥发物。4种激发子均可提高茶树挥发物组分数及总量。对照茶树仅释放2种物质,总量低于0.01 ng ? h-1 ? g-1;JA可诱导新释放9种物质,总量可达4.37 ng ? h-1 ? g-1,80%以上为(E)–β–罗勒烯、(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苯乙醛等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MeJA可诱导新释放27种物质,总量可达95.41 ng ? h-1 ? g-1,80%以上为(E)–β–罗勒烯、DMNT、(E,E)–α–法尼烯等萜类化合物;SA可诱导新释放苯甲醚、苯酚、MeSA等3种芳香族化合物,总量可达191.21 ng ? h-1 ? g-1,90%以上为MeSA;MeSA仅诱导新释放MeSA,总量可达507.5 ng ? h-1 ? g-1。激发子浓度提高,茶树挥发物中主要组分释放量或组分数增加。主成分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显示,4种激发子诱导的茶树挥发物得分数差异显著,但JA与MeJA、SA与MeSA诱导的茶树挥发物各聚为一类。综上,JA、MeJA、SA、MeSA等4种激发子均可显著增加茶树挥发物释放,茉莉酸类与水杨酸类激发子诱导的茶树挥发物差异大,而同类激发子诱导的茶树挥发物相似。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茉莉酸类和水杨酸类激发子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理机制及抗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茶树食叶害虫,严重时其幼虫可将整株茶树的叶片取食殆尽,造成极大危害。本研究对我国茶蚕大陆种群性信息素进行了鉴定,利用正己烷浸提法对求偶高峰期的茶蚕雌虫性信息素进行了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试了性信息素成分的电生理活性,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筛选出性信息素最佳剂量,最后利用性信息素对海南五指山地区的茶蚕种群进行了监测。GC-EAD结果显示,茶蚕性信息素提取物中只有1种成分可引起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该活性成分为顺11,顺14-十八碳醛(E11,E14-18Ald)。EAG测试和田间引诱试验验证了性信息素鉴定结果,田间诱捕数据显示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在田间的引诱效果不同,当剂量为0.9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虫口监测结果表明,茶蚕性信息素是一种理想的虫口监测方法,利用该方法明确海南五指山地区5—10月共有两代茶蚕,成虫高峰期为6月17日和8月27日。本研究结果为我国茶叶主产区利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防治或虫口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对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的捕食作用和生物防治潜能,于室内系统研究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和成虫对茶棍蓟马雌成虫的捕食行为、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干扰反应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效应。结果表明,东亚小花蝽取食单头茶棍蓟马雌成虫的时间随着自身发育阶段的增大而变短,成虫取食时间最短,为7.40 min。在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与成虫对茶棍蓟马的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东亚小花蝽3~5龄若虫与雌成虫的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茶棍蓟马雌成虫的瞬时攻击率、捕食能力和日最大捕食量均最高,分别为0.459、124.05和250.00头。东亚小花蝽对茶棍蓟马的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呈正相关,但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呈负相关,且东亚小花蝽雌成虫的搜寻效应最高。东亚小花蝽对茶棍蓟马的捕食作用同时受自身密度的影响,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率降低。东亚小花蝽成虫的捕食作用率随着自身密度和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表明东亚小花蝽对茶棍蓟马有较好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