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麦白粉病菌形成子囊孢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闭囊壳保持湿润。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27℃,最适为11~15℃,紫外光、散光及黑暗无影响;酸碱度范围为pH3.2~9.2,以pH5.0~7.0最适。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36℃,最适为11~20℃;湿度范围为0~100%,以在水面及100%湿度时最高;黑暗及散光无影响;酸碱度范围为pH2.2~12.4,以pH5.0~8.0为最适。温度愈高、湿度愈大,病叶上的闭囊壳寿命则愈短。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中国捕食线虫真菌I、Ⅱ、Ⅲ的续报。报道捕食蘑菇堆肥线虫真菌5个种树该线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发挥高效捕食能力的生物学特性。5个种生长的最适pH值为7~9,最适温度为19~22℃,捕食效率在pH值7~9,温度22℃时最高。适宜5个种生长并利于菌网形成的培养基是CMA。5个种中,少孢节丛孢Arthrobotys oligospora GA001菌种具有最高且稳定的捕食能力,在适宜条件下,捕食效率平均在90%以上,捕食的最适PH为7~9,最适温为22℃,尤以PH值的影响最为敏感。无菌水在无线虫条件下诱导少孢节丛孢,贵州节丛孢(A.guizhouense Zhang sp.nov)卵孢节丛孢(A.oviformis)形成菌网,是对捕食线虫的关键阶段-菌网形成机制解释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3.
小麦白粉菌无性阶段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4℃,最适为10~17℃。分生孢子离体后在2℃ 5天,7~17℃ 3天,20℃ 2天都还有侵染力。分生孢子在0~100%的湿度下都可以萌发,湿度愈大萌发率愈高,尤以在水面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侵入寄主的湿度必须在65%以上,湿度愈大发病愈重。分生孢子在pH2.2~12.4的范围内都可以萌发,以pH4.2~7.7最适。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裂的杀伤作用。在直射阳光下分生孢子的寿命比散光和黑暗条件下短。分生孢子荫发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光照能促使分生孢子的形成。在自然条件下,分生孢子形成有昼夜变化的规律,白天形成的孢子数比夜间形成的孢子数约大3倍。分生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力15公里以上,传播的有效高度大于979公尺。  相似文献   
4.
贵州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秧田播种前3天或秧苗一叶期,每亩施用灭草特乳油[60%丁草胺(Butachlor或称Machete)2 6-二乙基-N-丁氧甲基氯乙酰替苯胺]75~100毫升(有效成分45~60克),能有效地防除稗(Echinochloa crusgalli)、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效果分别为80~90%,90~95%,活性比杀草丹高;残效期25~35天。芽前处理对水苋菜等阔叶杂草也有较好的效果,苗后处理效果较差,灌浅水有利于提高灭草特的药效;施药后淋水,能降低药效。灭草特对上海主要水稻品种双丰一号、加农、新秀、农虎6号等均安全,对广陆矮四号略敏感。  相似文献   
5.
文中研究对白叶枯病菌群Ⅰ到Ⅴ的抗性间及其与石炭酸反应的相关性,并提出一种有效的抗性选择方法。连锁关系的分析表明,Xa—1,Xa—kg和ph三个位点彼此紧密连锁。实验结果表明对菌群Ⅱ、Ⅲ和Ⅳ的数量抗性与受基因Xa—1h控制的对菌群Ⅰ的质量抗性相关,且菌群Ⅱ、Ⅲ、和Ⅳ的侵染度与控制质量抗性的基因剂量成反比。该研究结果亦适用于对菌群Ⅱ、Ⅲ和Ⅳ的数量抗性与受Xa—kgh控制的菌群Ⅴ的质量抗性和ph控制的石灰酸反应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源于IR28的数量抗性除对菌群Ⅱ、Ⅲ和Ⅳ外,对菌群Ⅰ和Ⅴ也有效。F_2子代的选择试验表明:利用对菌群Ⅲ的抗性结合石灰酸反应对IR28的衍生系进行抗性选择乃是最适应的选择方法,从而有可能省去接种菌群Ⅰ、Ⅱ、Ⅳ。这种选择方法也适用于以IR29为抗源的杂种群体。  相似文献   
6.
此染色法是我们在研究小麦白粉病的过程中和在文献的启发下而探讨出来的。其优点是迅速方便,准确可靠。 一、染液的配制法。按容器大小和需要,分别称取中性红和次甲基蓝,二者分别配成0.2%的水溶液。为了加速次甲基蓝的溶解,可以加温至45℃左右,并加搅拌。待二者充分溶解后将中性红溶液倒于次甲基蓝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或装在玻璃瓶中备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