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乙烯及1-MCP对不同开放阶段‘洛阳红’牡丹切花开放及衰老进程中切花品质及水分平衡的影响。[方法]以开花指数为1、2、3级的‘洛阳红’牡丹切花为试材,测定了其开放及衰老进程中花径增大率、开花指数、水分平衡及瓶插寿命对不同处理的响应。[结果]采用10.0μl/L外源乙烯处理6 h加快了切花的开放进程,缩短了切花的瓶插寿命及最佳观赏期持续时间,而采用1.0μl/L1-MCP处理6 h则延缓了切花的开放进程,延长了切花的瓶插寿命,但抑制了切花的正常开放。对水分平衡值的研究表明,水分平衡值的动态变化是影响‘洛阳红’牡丹切花衰老的重要因素,1-MCP处理改善了切花的水分平衡,使水分平衡值为0的时间延后。[结论]1-MCP主要通过延缓‘洛阳红’牡丹切花的开放进程来延长切花的瓶插寿命。  相似文献   
2.
芍药鲜切花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花型丰富,花色艳丽,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档切花,我们多年从事芍药鲜切花的综合技术研究、生产开发及市场营销,初步摸索出一整套有关切花品种选择、生产规划、田间管理、采切、贮藏与运输等方面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一种适合牡丹、芍药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方法]以新鲜的牡丹、芍药叶片为材料,采用CTAB法和SDS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紫外光谱分析法、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扩增等检测方法对牡丹、芍药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进行筛选。[结果]在牡丹、芍药基因组DNA的提取过程中,叶片内的酚类、色素、丹宁、糖类等物质与DNA结合,影响DNA的提取质量。在这两种DNA提取方法中,SDS法略好于CTAB法。SDS法DNA得率虽低,但其纯度高,去糖去蛋白等杂质比较干净,且在未加RNA酶的情况下,RNA污染较少,在进行PCR扩增时,能得到比较理想的产物。[结论]取材时间是影响DNA提取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提取牡丹、芍药基因组DNA时应该取完全展开的幼嫩叶片。  相似文献   
4.
大菱鲆呼肠孤病毒(Scophthalmus maximus reovirus,SMRe 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水生呼肠孤病毒A型(AQRV-A),其病毒粒子具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由VP5和VP7蛋白构成。从SMRe V基因组中克隆出表达外衣壳蛋白VP5的全长基因vp5(2 057 bp),构建包含该基因全长的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vp5,转化E.coli表达菌BL21(DE3)。经诱导获得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大小约为88 k D。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出抗SMRe V VP5的多抗血清。经Western blot杂交分析显示,该抗体制备成功,且能识别SMRe V的VP5蛋白,大小约为69 k D。进一步经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VP5呈颗粒状分布在宿主CIK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5.
 以开花指数为1级的‘洛阳红’牡丹切花为试材,研究了外源乙烯和乙烯作用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其采后开花衰老进程中开花指数、花径增大率、瓶插寿命、内源乙烯生成量及乙烯生物合成关键酶ACC合成酶(ACS)和ACC氧化酶(ACO)活性的影响,从乙烯生物合成角度探讨了乙烯对其采后开花衰老的调节机理。结果表明,10 μL·L-1乙烯处理6 h明显加快了‘洛阳红’花朵开放进程,缩短了切花的瓶插寿命,并促使其在盛开后出现严重落瓣;1.0 μL·L-1 1-MCP处理6 h则延缓了花朵开放,延长了瓶插寿命,但却影响了部分切花的充分开放;内源乙烯的生成分别受乙烯和1-MCP处理的促进和抑制,与切花的开放衰老进程密切相关。不同处理后ACS、ACO酶活性分析表明,ACS活性变化与内源乙烯的生成相联系,是影响牡丹切花开放衰老进程的主要因子,这与目前得出的ACS是植物乙烯生物合成限速酶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