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园艺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通过孢子分离,小白球分离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萌发成菌丝,形成小白球,证实小白球是鸡(土从)菌生活循环中的一个发育阶段.鸡(土从)菌担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经过锁状联合发育成双核菌丝,继而形成小白球,但难以在培养基上长出子实体,而在蚁巢上合轴交叉的菌丝交织成小白球,再发育成原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鸡(土从)菌破土而出形成子实体.本研究从无性循环及有性循环两方面初步阐明了鸡(土从)菌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2.
鸡(土从)连续发酵生产营养酱油,其最适接种量为20%,发酵时间7d;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混合处理发酵液,可显著提高氨基态N和总N含量,氨基酸生成率达62.8%。  相似文献   
3.
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的人工驯化工作,菌圃是关键。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文献偶有报道,并有些进展。本研究主要对鸡(土从)菌圃的化学成分及微生物区系进行分析,以便能探索鸡(土从)菌圃的组成成分。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从福州郊区生长鸡(土从)菌的地方,挖取二个菌圃,以及带有蚁王、蚁后和小白蚁的菌圃一个。一、菌圃的分析和观察将上述挖取的菌圃,分别参照土壤理化分析法和氨基酸测定法进行分析。再将带有蚁王、蚁后的菌圃,置于直径15cm、装有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福州郊区发现一种鸡(土从)菌,经鉴定为亮盖鸡(土从)菌 Termitomyces fuliginosus(Berk)Heim。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该菌较难分离。在蚕豆等特殊培养基上,菌丝体生长良好,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试验证明小白球菌是鸡(土从)菌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多糖和氨基态氮是竹荪的主要营养成分,传统的热水浸提提取率低,采用质量分数为2×10-2的果胶酶在45℃和PH4.5的条件下水解2h,可提高多糖提取率达200%,氨基态氮提取率28%,加酶量是影响竹荪酶解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福州地处亚热带,近郊每年七、八月间常有鸡(土从)菌发生,经实地考察鉴定为亮盖鸡(土从)菌Termitomyces fuliginosus Heim。现将其形态特征和生态环境介绍如下:(一)形态特征:亮盖鸡(土从)菌,菌盖2~12厘米,初期圆锥形似斗笠,后渐展开呈伞形。菌盖顶呈刺状突起,光滑,突起部份中央  相似文献   
7.
鸡枞菌的深层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发酵工程法,对鸡菌菌丝体深层培养的培养基进行研究.分析测定的结果表明:菌丝体含18种氨基酸,总量达35.6%,总氮为1.56g·L-1,可溶性糖为0.25g·L-1,粗蛋白、铁、钙的含量也相当高.证明鸡菌连续发酵工艺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  相似文献   
8.
福建是我国主要的蔗糖产区,每年有70~75万吨的蔗渣。据资料,蔗渣所含的纤维素、木质素、单糖类与壳斗科的山毛榉差不多(表1),能满足香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蔗田利用蔗渣栽培香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1982年至1986-1987年生产季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蔗田畦沟直接放养香菇菌棒,不但比室内栽培的香菇增产,而且也比田间搭棚栽培的显著增产;不同香菇品种对蔗渣培养料的反应不同,其中以 Sc12、Cr02和 Sc22 3个品种的反应最佳;配方之间存在着显著不同的生物效应,其中高产素2的作用最大;不同的菌棒重量和体积的生物效应差别显著,其中以50cm×17.5cm×0.06cm 聚丙烯袋、每袋装675g 干培养料为最理想。研究还表明,利用配套的综合技术在蔗田培养香菇,平均相对生物效应达131.9%,明显高于单项技术或不完全配套技术。田间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放养香菇提高了甘蔗叶层的 CO_2量和蔗田温、湿度,既对甘蔗长高有促进作用,也可减轻冬季甘蔗冻害。蔗田施用生产香菇后的废菌棒,有利于良性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促进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效养分的提高,对甘蔗有明显的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