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用55%氯氰·毒死蜱EC、10%氟氯·丙溴磷EC、40%丙溴·敌百虫EC、2%阿维·高氯氟EC等4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5%氯氰·毒死蜱EC1000倍液、10%氟氯·丙溴磷EC600倍液,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相似文献   
2.
试验分析豇豆斑潜蝇在叶片造成"一"字形虫道为害,且虫道长度在20mm以下、开始重叠,且长度在40mm以上时喷药防治效果。明确搞好预测预报,适时用药防治的重要性,验证市面常用4种药剂防效比较,1.8%阿维菌素EC1500倍液、48%毒死蜱EC2000倍液、5%抑太保EC3000倍液3个处理药后5~15d3次调查的防效均在80.3%~90.45%。说明这3种药在虫害发生初期,即叶面边缘被害出现"一"字形隧道时,1次用药基本可以达到有效控制其为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如皋市部分花椰菜田小菜蛾、菜青虫混发、重发,常用药剂防效下降,为筛选替代药剂,于2022年开展了田间施药试验,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对两种害虫的防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菜青虫均具较高防效,药后3~12 d虫口防效为90.95%~100%,虫螨腈处理防效相对较低,但在药后12 d也达到94.29%。不同处理对小菜蛾防效的差异较大,其中以溴虫氟苯双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的防效较高,药后6~12 d防效均在98%以上,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甲维·茚虫威、甲维盐单施处理防效居次,药后12 d防效维持在90%左右;甲维·虫螨腈、虫螨腈单施处理对小菜蛾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差,药后3 d防效分别为59.02、49.31%,药后12 d防效分别为46.01%、38.40%,不建议用于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4.
豇豆野螟是如皋市夏秋季豇豆上重要害虫,常年发生,危害重,一般田块豇豆花被害率60%左右,荚果被害率50%左右,重发田可达90%以上。生产中药剂防治效果较差,多在50%以下。为提高防治效果,探索物理防治等辅助防治措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此,我们在经过多年调查研究,摸清豇豆野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基础上,2008年进行了不同方式摘拾虫害花对控制豆野螟为害效果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介绍潜叶蝇在江苏如皋的发生为害特点,指出其在该地寄主广、损失重、为害时间长、世代重叠等特点,并提出如皋地区潜叶蝇防控措施,应在加强栽培管理的同时,应用化学调控。  相似文献   
6.
对斑潜蝇在豇豆上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进行研究,据此制定豇豆防治指标(经济阈值)是虫道达7条,旨在通过对斑潜蝇造成的豇豆产量损失进行定量分析,确立经济危害允许水平,确定防治指标,为其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0~2011年将斜纹夜蛾诱芯应用于对斜纹夜蛾的防控与测报,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性诱剂诱集法预测到的卵孵高峰期与田间调查卵块法预测卵孵高峰期相吻合,均能客观反映田间实际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豌豆潜叶蝇在豌豆植株上的分布发现,豌豆植株上豌豆潜叶蝇总幼虫量(y1)及总蛹量(y2)与全株总叶序数(x1)、中部1/3植株平均每叶序幼虫量(x2)、下部1/3植株平均每叶序蛹量(x3)之间的函数关系分别为y1=5.050x1+6.758x2-55.566和y2=15.589x1+7.165x3-131.742。同时,得出豌豆潜叶蝇幼虫、蛹在豌豆植株上垂直分布规律,即幼虫主要分布于豌豆植株中部,蛹主要分布于中、下部,而分布于植株上部的潜叶蝇几乎都是幼虫。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于蚕豆盛花期后使用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25%嘧菌酯悬浮剂900 mL·hm-2、4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450 g·hm-2 1次或40%精甲·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 2次对蚕豆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蚕豆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0.
调查发现,豌豆潜叶蝇在如皋地区主要寄主有豌豆、油菜、茼蒿等,在茄子、豇豆、刀豆、青菜、黄瓜、莴苣、番茄、大白菜以及蚕豆等作物上也有普遍为害.其在豌豆、油菜上为害盏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此间,其为害呈逐渐加重趋势.在防治上,需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