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属于中国西部丘原山地,平均海拔1100m,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土壤贫瘠且宜耕作性较差,耕作粗放,作物的产量一直不高。农民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大量施用无机肥料,肥料利用效率逐步降低,而且肥料的大量施用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合理运筹肥料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对不同茶梅品种在高温干旱型园林绿化中的最佳应用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田间实地观测法,观察25个茶梅品种在夏季高温干旱时叶表面日灼度情况的变化;并采用光照特性测定的方法,从中选取2个在园林中应用较广、较耐高温、干旱,且树龄一致的茶梅品种,在杭州市拱墅区育苗路高架挂箱内进行高温和干旱处理,同时把种植在杭州植物园中的该2种茶梅品种进行每日浇水作为对照,进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把测得的数据进行高温、干旱方差分析,最终对该2个品种抗高温、干旱度强至弱进行排序:‘昭和之荣’>‘东牡丹’。在高温干旱型园林绿化应用中,可参考试验结果对该2个茶梅品种进行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量对小麦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贵农18号为材料,在氮、磷、钾配比一致的条件下,研究分析了不同施肥量对小麦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肥料用量较低的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增加,处理间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差异显著,肥料对小麦生理特征及产量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在肥料用量较高的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的进一步增加,肥料对于增加小麦干物质积累、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促进作用变弱,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肥料的增产优势也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处理4(氮肥用量为N 270 kg/hm2,N∶P2O5∶K2O为2∶1∶1)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从特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出发,以贵紫4号优质小麦为材料,在全生育期N、P、K比例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肥料用量处理,比较分析肥料运筹对紫色小麦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 kg/hm~2施肥范围内,肥料能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和籽粒产量;在相同的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施肥量从225 kg/hm~2增加至270 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本实验条件下,施肥量为225 kg/hm~2且于拔节期和穗期深施追肥是协调贵紫4号小麦植株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调控小麦产量与肥料供应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素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及相应单作不同时期作物吸磷量、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吸磷量、玉米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玉米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间作玉米吸磷量、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明显比相应单作分别增加31.64%、31.46%、47.04%。而间作大豆吸磷量、地上部生物学产量较相应单作降低8.18%、10.99%,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普通苗起垄深栽、大壮苗起垄深栽和普通苗正常移栽3种移栽方式对烤烟田间长势和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普通苗起垄深栽和大壮苗起垄深栽对烤烟田间长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烤烟单叶重、上中等烟比例和烤烟产量,同时烤烟单叶重、上中等烟比例与最终产量呈正相关;大壮苗起垄深栽的中部叶单叶较普通苗正常移栽增重5.30%、较普通苗起垄深栽重4.20%,大壮苗起垄深栽、普通苗起垄深栽的上部叶较普通苗正常移栽重8.50%和4.90%;普通苗起垄深栽、大壮苗起垄深栽的上等烟比例比普通苗正常移栽增加了9.11%、11.34%,普通苗起垄深栽、大壮苗起垄深栽的上中等烟比例比普通苗正常移栽增加了4.15、9.97个百分点;产量方面,普通苗起垄深栽、大壮苗起垄深栽分别比普通苗正常移栽增产4.50%、5.53%,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玉米间作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喇叭口期和大豆分枝期,玉米、大豆间作的玉米地上生物学产量高于单作玉米38.73%,大豆地上生物学产量较单作大豆降低了8.12%,差异不显著。与单作相比,间作体系中的玉米、大豆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根际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相应单作根际土壤。间作体系中玉米取得间作优势,养分利用率提高主要是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提高,而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高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田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绿肥间作、单作小麦、单作绿肥地上生物学产量、作物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以及绿肥翻压前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表明:间作体系中绿肥地上生物学产量较单作增加了5.88%,间作小麦产量较单作增加了5.63%,增产不显著.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活力和绿肥硝酸还原酶分别较单作增加了57.95%和87.56%,差异达显著水平.绿肥翻压后土壤细菌是翻压前的2.57倍,真菌较翻压前增加了53.6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整个间作系统对土地资源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以贵农5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条件下播种量与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麦的不同发育阶段,施氮量与播种量的各个处理组合对小麦株高的影响变化趋势不显著;在不同施氮的条件下,低播种量处理(10万粒·667m-2)有利于小麦有效分蘖的形成和高产群体结构的建立;高播种量处理(18万粒·667m-2)能够增加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小麦的根系活力,对小麦获得高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小麦的产量,以N3T1处理组合为最高.表明在低播种量高氮肥的条件下,小麦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与最低产量相比增加142kg.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研究材料,在N、P、K配比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肥料用量处理,研究和分析了其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60kg/hm^2的施肥范围内,肥料能显著增加玉米植株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提高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同时硝酸还原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与玉米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将施肥量从360kg/hm^2降至315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但处理间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在本实验条件下,磷肥和钾肥用量分别为P158kg脯、K236kg甜,氮肥为N315kg/hm^2,且于抽穗期深施追肥是协调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兼顾产量和效益的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