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绿茶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6个无性系绿茶品种的成活率、新梢物候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性状进行分析,为国家级良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苏茶早、元宵绿、中茶108、武义早等4个品种为特早生种;中茶108、81-8-30、中茶302等3个品种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种,武义早的产量显著高于CK种;桂香18、六杯香、鸠20、中茶302、春波绿、81-8-30、南江1号等7个品种的品质优于CK;中茶108、81-8-30等2个品种的耐寒性表现为强,浙农139、中茶302、桂香18等3个品种的耐旱性表现为强.  相似文献   
2.
以福鼎大白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Fuding Dabaicha]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育成了优质茶树新品种鄂茶12号[C.sinensis(L.)O.Kuntze cv.E-Cha No.12](原代号04-3-9)。经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及示范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属中生种;制绿茶嫩香持久,品质优异;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分别比福鼎大白茶高27.18%和6.95%;鲜叶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6%以上;并且耐寒、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移栽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3.
闵彩云  贾尚智  金孝芳  陈勋  石亚亚  毛迎新 《茶叶》2010,36(4):208-209,212
以龙井43自然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采用单株选择,无性繁殖,品比试验育成茶树新品种20-3-2。经多年的观察和比较试验结果,20-3-2一芽一叶期、制茶品质与福鼎大白茶(CK)相仿;氨基酸含量4.1%;鲜叶产量比CK增产72%;抗性强。  相似文献   
4.
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6份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其春、夏、秋茶中CG、ECG、GCG、EGCG等4种主要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CG、ECG、E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在不同季节中的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春茶秋茶,GCG的顺序为春茶夏茶秋茶;在春、夏、秋茶中,绝大部分茶树种质资源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间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为EGCGGCGECGCG。各茶树种质资源春、夏、秋茶中酯型儿茶素的变异系数在13.21%~36.99%之间,季节间的变辐较小,个体间的变幅较大。基于酯型儿茶素的年均含量聚类分析显示,第2类群中CG和ECG含量高,第4类群中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含量高。鄂茶7号、五峰310、五峰602、宣恩65等4个资源的夏茶和五峰108的夏茶、秋茶、年平均EGCG含量均在9.0%以上,可视为高EGCG茶树种质资源,可在今后育种和生产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地方审定茶树品种中儿茶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个湖北省地方审定茶树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分析8种主要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儿茶素各组分变异系数在1973%~6717%之间,变异幅度较大;非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酯型儿茶素各组分含量大小为EGCG>GCG>ECG>CG。基于儿茶素品质指数进行聚类分析显示,鄂茶1号、鄂茶8号、鄂茶10号3个茶树品种可以作为适制名优绿茶的品种;五峰212、五峰310、鄂茶3号、鄂茶6号4个茶树品种EGCG含量高,可用于开发特殊茶饮;鄂茶2号儿茶素品质指数最低,适制红茶,但其EGC和儿茶素总量最高,应在今后的生产和育种中善加利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在试验的7种真菌中,最终浓度为30 mg/L的米根霉(Rhizopus oryzae)提取物作为真菌诱导子,在第18d加入可以使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aisne)悬浮培养细胞喜树碱的总产量达到最大。在试验的4种抗褐变剂中,最终浓度为2 g/L的植酸作为抗褐变剂,在第15d加入可以使喜树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和喜树碱的总产量达到最大。2 g/L的植酸在第15d加入后,再在18d加入30 mg/L的米根霉诱导子处理后,细胞干重在第24d达到最大值26.9 g/L,是未作任何处理细胞干重最大值的1.2倍(对照的在第20d达到最大值22.4 g/L)。综合处理的细胞喜树碱总产量在第26d达到最高值34.2 mg/L,是未作任何处理的喜树碱总产量的9.0倍(对照的在第20d达到最大值3.8 mg/L)。  相似文献   
7.
以悬浮培养细胞为实验材料作不同处理,探讨不同的抗褐变剂对喜树细胞褐变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细胞培养的第10天加入2g/L的植酸(PA)对控制细胞的褐变最有效,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促进细胞的生长,提高喜树碱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鉴定茶树品种(系)的抗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孝芳  贾尚智  石亚亚  陈勋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538-4539,4548
以4个优良茶树品系为试验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采用电导法进行抗寒性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不断降低,5个茶树品种(系)的电解质外渗率变化趋势呈现"S"型曲线变化。利用电解质外渗率配合Logistic方程推算出20-2-1、20-3-1、03-7-4、05-9-1和福鼎大白茶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10.98、-12.81、-14.40、-7.93、-10.34℃,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03-7-4、20-3-1、20-2-1、福鼎大白茶、05-9-1。  相似文献   
9.
黄河上游地区,横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其土壤保持服务是黄河流域防止水土流失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趋势线法和本文定义的因子影响度等指标方法,使用遥感、降水等数据,识别了黄河上游地区2001—2015年间土壤保持服务变化分区,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探寻了主导影响因子并量化了影响度。结果表明:(1)土壤保持服务下降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北部的半干旱、干旱气候区,集中分布在积石峡至河口村的黄河沿岸,上升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部、南部的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集中分布在山地和高原。(2)降水是影响下降区土壤保持服务的主导因子,植被覆盖和降水分别是明显和略微上升区的主导因子。(3)面对未来降水的不确定性,提高植被覆盖度是提升土壤保持服务的根本策略,并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主导因子影响强度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制定分区分类策略措施提升土壤保持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试验在同一种植管理水平条件下,对湖北茶树主要栽培品种中N、P、K、Ca、Mg、Fe、Mn、Zn8种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茶1号中N、P、Z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槠叶齐中K、Fe含量最高,乌牛早中Ca含量最高,鄂茶1号和福鼎大白茶中Mg含量相同且为最高,福鼎大白茶中Mn含量最高;Fe、Mn、Zn这3种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元素含量间的相关分析表明,N与P、Ca、Zn元素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N与Mn、P与Zn、Ca与Fe、Fe与Zn元素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