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县仓头乡云水村。生长着一株380余年生的白皮松(Pinas bangeana Zucc)。树胸径1.27m,树高20m,南北冠幅18m,东西冠幅12m。 该树亭亭直上,罗罗清疏,孤生劲特,近观主干虬曲,如虎伏龙盘;远视枝叶入云,如银龙舞天。栉风饮露,骄暑傲霜,伴青山而映碧水,为新安佳景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宗子 《农业考古》2004,(3):264-266
我虽然未能在河南农业大学读过书,然而却和河南农大有着特殊的感情;我虽然未能得到吴绍骙老先生的亲自授业,然而却在他的栽培、扶植之下,由一个只上了六年半学的乡下农民转为国家干部,以至荣获了高级职称。在我似梦非梦的人生际遇中,我像小草得到了春天的煦  相似文献   
3.
新安县县城北35公里的黄河南岸有座叫荆紫山的名山,此山古名敖岸山,见之于《山海经》。山下有一株橿树(Quercus baronii Skan),人称橿树王,属小乔木。该树倚石而生,盘根错节,苍劲古朴,枝叶繁茂,其势如云,加之倚荆紫而俯黄河,风景佳胜,令游人叹为奇观。  相似文献   
4.
张宗子 《农业考古》2004,(3):166-167
2003年春,新安县城关镇因刘庄村旧址改建河洛民俗文化村,以农耕民俗为主。民俗文化村内建有劝农台、河洛农耕民俗展览馆、河洛衣饰文化展览馆、社稷坛等,而社稷坛由余作记,概述建坛始末及建坛意义。余欣然为撰《重修社稷坛记》一文曰:  相似文献   
5.
《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发表的覃彩銮诸君的文章——《从考古资料看汉初南越国的农业》一文,其中提出了“蒲桃是何种水果”(见该刊第125页)的疑问,笔者仅就这一问题略述管见,敬致于覃彩銮先生及广大农艺爱好者。蒲桃是葡萄(Vitis viaifera Linn.)的古称,见于《汉书》、《西京杂记》及《博物志》等书。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葡萄,汉书作蒲桃”。  相似文献   
6.
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第一版,将“嫁枣”一条误注为“嫁接枣树”,这是一个明显错误,今补正如下。《辞源》原文:“[嫁枣]嫁接枣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四·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驳椎之,名曰嫁枣。’注:‘不斧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见《辞源》第一册第765页)这里,注释者将“嫁枣”和“嫁接枣树”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嫁枣”和“嫁接枣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园艺技术措施,缪启愉先生在《齐民要术校释》一书中,对此已有明确恰当的注释。《齐民要术校释》种枣注十八说:  相似文献   
7.
防治甲虫有良策黑绒金龟甲、大灰象甲,为害苹果、樱桃等多种果树嫩芽,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作者于1995年4月中旬采用下列方法防治苹果幼树(定植后第二年)金龟甲成虫,效果较好。1施毒饵1)用90%敌百虫200倍液,浸债切碎菠菜根,撒施树盘。平均每株撒10...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水面种植技术扎记河南省新安县园艺局张宗子水面种植是一条不需增加土地面积即可增加种植的有效途径,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被应用于农业生产,如晋代嵇含在他的《南方草木状》一书中,曾详细地记述了这种方法。他说:“蕹叶如落...  相似文献   
9.
何为刍、稿?     
《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发表的杨作龙先生之《周秦·两汉的刍、稿及其税考》一文,将“刍”释为“蔓菁”,拜读之后,未敢苟同,今略述浅见,就教于作者及读者诸君。为了考证“刍”、“稿”究系何物,杨作龙先生提出:“周秦、两汉对农业劳动者有刍、稿之征。何谓刍、稿?……历来治史者多释刍为牧草:饲草,而且至今无人怀疑。能饲牛马的饲草种类繁多,这样,刍这一概念的外延也随之被扩大到与古代史实不相符的程度。我们认为,至少在汉代以前,刍是一种特定农作物的专用语”。为了驳斥前人关于“刍”为饲草的概念,杨文紧引《古今图书集成》释苽一段文字;“苽者,蒋草也,生水中……。江南人呼为茭  相似文献   
10.
葡萄何时引进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葡萄栽培始于何时?从近年来的学者研究来看,大致有三:一、日本人桑原说葡萄在李广利伐大宛时带回。二、葡萄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三、汉使未至西域以前的周代中国已有葡萄栽培。仅就以上三种说法来看,依笔者管见,皆未确切。先谈第一种看法。认为葡萄在李广利伐大宛时带回,是以《汉书·西域传》为据的。《汉书·武帝记》记载:“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秋八月,行幸安定,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