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3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柑桔病毒、类病毒病害约有20余种。国内以黄龙病及裂皮病危害最烈。对黄龙病国内早已开展全面研究,对裂皮病则认识不多。柑桔感染裂皮病后,潜伏期为几年,在潜伏后期生长受抑,树皮开裂,产量锐减30—70%,有的甚至完全失收,严重影响柑桔生产的发展。裂皮病因其能通过嫁接及机械传播,以致该病辗转蔓延,广为扩  相似文献   
2.
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即CEV)是柑桔裂皮病的病原。柑桔裂皮病已成为我国柑桔主要病害之一。目前用来鉴定CEV的方法主要有指示植物法,双相凝胶电泳和核酸分子杂交法等。指示植物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 DC)是鉴定CEV的常用指示植物之一,属菊科的草本植物,一般用扦插砂培法繁育,成活生根后移栽,供试验用。这种方法生根较慢、繁育系数小,往往不能满足较大需要量。本文介绍快速繁育爪哇三七的水培法,可以弥补砂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以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的敏感指示植物长春花苗为材料,用叶柄注射法注入感病泡桐叶汁液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有1/4供试植株感病,其症状与泡桐丛枝病相一致,将感病植株叶脉切片镜检,发现有类菌原体,其形态、大小及结构,均与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相同。为该病病原的传播及回接提供了一条简便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桔黄龙病遍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南非等地,在我国更是柑桔的首要病害。1978年我国科研工作者首先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证实柑桔黄龙病的病原是类细菌(Bacterium—like Organism,BLO)。类细菌属难培养菌类,而柑桔黄龙病BLO不仅培养难,而且常规提纯获得完整菌体也难,以致有些研究者不得不从病株筛管里直接抽提,提纯BLO。本文报道柑桔黄龙病病源BLO的分离提纯,以及在培养基上体外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6.
本研究结果表明,用高灵敏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银染法,在感病植株叶片中检测不到环状小分子RNA;用常规方法对患病植株的根、茎、叶进行分离培养,未发现细菌或真菌,因此,基本上排除了类病毒、细菌、真菌作为苎麻花叶病病原的可能性,用植物病毒提纯方法,在感染植株叶片分离物中发现一种长约1000nm,宽约11 nm的线状病毒,而在健康植株叶片中,未发现这种病毒粒子,这种病毒粒子经超离心浓缩后,可感染指示植物苋色藜,表现感病症状,在感病苎麻叶片的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大量内含体,该病毒是否即为苎麻花叶病的唯一病原,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柑桔黄龙病是由类细菌(BLO)引起的柑桔病害,对柑桔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类细菌属难培养菌,虽然有过其分离培养的报道,但未能严格按照柯氏法则予以确定。另外,要从病株中获得一定量较纯的病原也非常困难,所以要对该病原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困难很大。现将用感病的长春花组织培养柑桔黄龙病类细菌的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感病的长春花材料由本实验室提供。  相似文献   
8.
9.
本文研究6~*个泡桐品种病株和健株的酚化合物及酚相关酶的变化,与类菌原体致病的可能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病株的总酚含量与绿原酸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增强,苯丙转氨酶活性也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椮桔和土桔、朱桔、黄柑的过氧化物酶、酯酶、谷草转氨酶三种同工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椮桔是柑桔亚属柑类的一个近缘原始野生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