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荔枝是我区种植面积最多的果树品种 ,共有4 0 0 0多公顷 ,其中老龄荔枝占 1/ 3左右 ,树体之间交叉密闭 ,越长越高。采果治虫管理不方便 ,通风透光差 ,病虫害多 ,产量低 ,品质差。为改变我区荔枝的现状 ,我们先后在九佛凤尾、萝岗、钟落潭湖、良田等地对老残荔枝进行更新复壮试验示范 ,面积达 2 0 0多公顷 ,高接换种 2 5 0 0多株 ,总结出一套比较成熟的荔枝更新复壮技术。1 更新复壮方法荔枝更新复壮主要是通过回缩修剪和更新修剪 ,方法是短截 ,即剪 (或锯 )去枝干的一部分。轻短截对原枝条的刺激较小 ,经短截后从剪口部分萌发新芽。重短…  相似文献   
2.
对老残荔枝园进行改造换种,要做好根系复壮、地上部回缩修剪、高接换种等技术措施,达到节省时间、加快老荔枝园的改造、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化肥、化肥结合有机肥的投入对集约化生产程度高的菜地土壤、菜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索有机肥N素养分部分代替化肥的适宜比例。【方法】在广州市南沙区常年栽培的菜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CK(无肥)、CF(常规施肥N 105 kg/hm~2+ P_2O_5 30 kg/hm~2+ K_2O 60 kg/hm~2)、RF(CF减量10%)、T15(15%N有机肥替代化肥)、T30(30%N有机肥替代化肥)5个处理。【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CF比较,15%N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T15、30%N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T30菜心分别增产43.32%和27.82%,均达显著水平。与常规施肥处理CF比较,减量10%处理RF菜心产量下降25.93%,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处理对收获期菜心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硝酸盐氮含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在菜心的生产实践中,15%~30%N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AP番荔枝(AP为“African Pride”的代号,即“非洲骄傲”番荔枝)是华南农业大学1981年从澳大利亚引入的番荔枝优良杂交品种。1993年,广州市白云区果树良种场引入AP番荔枝嫁接苗275株.在本场种植,其中山坡地123株.土质为砾质壤土,水田种植152株,土质为沙质土。1996年开始在全区推广种植,主要选择在山坡地种植,全区种植面积17.3hm^2,已成为广州市AP番荔枝最主要产区。  相似文献   
5.
2003年11月,广州市荔湾湖公园、广州市昊卉花卉园林有限公司、广州市白云区果树科学研究所联合承担广州市荔湾区科技局科技项目<荔枝湾恢复两岸荔枝红生态环境研究>.2004年3月,在荔湾湖公园内的荔湾涌两岸,移植树龄在30~100年的老荔枝树23株,成活21株,成活率91.3%;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方法促进形成结果树冠,2006年有12株开花结果,开花结果率占52%;2007年有18株开花结果,开花结果率占78%.通过3年多的实施,项目于2007年7月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广州地区水瓜的生产规模由零星栽培发展为连片大面积种植,种植效益提高。根据广州地区的气候特点、生产消费习惯和生产实践经验,从品种选择、育苗方法、土地准备、田间水肥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适用于本地区水瓜生产的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果蔗是我国华南地区的特色水果,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是危害果蔗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果蔗的产量和品质。农药防治是目前最主要的技术手段,但是大量的化学农药施用不仅危害环境,而且对人们健康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以及果蔗行业的绿色发展,本研究根据果蔗条螟预测预报技术,建立了“2%噻虫胺颗粒剂+性诱剂”技术模式,并在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和榄核镇开展了试验与示范工作。结果表明,条螟性诱剂预测预报结果与人工花叶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是花叶率高峰期与同期诱蛾量高峰期相比具有7~10 d的滞后;甘蔗苗期2%噻虫胺颗粒剂处理后30 d,在东涌镇处理组枯心率为0.47%±0.04%,榄核镇枯心率为0.66%±0.23%,对照组为5.03%±3.09%。东涌镇、榄核镇处理苗期果蔗枯心的防效分别为90.60%±0.85%和86.88%±2.69%,花叶防效分别为77.60%±7.34%和74.65%±6.36%,2个试验地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中期挂迷向丝15 d后性诱剂迷向防控在东涌镇和榄核镇的螟害株防治效果分别为86.52%±2.56%和89.64%±3.00%,螟害节防治效果分别为77.48%±7.97%和89.64%±2.38%;收获前最终调查显示,东涌镇和榄核镇的最终螟害株防效分别为75.44%±3.56%和82.63%±5.13%,螟害节防效分别为74.08%±11.00%和78.84%±6.44%。研究表明,“2%噻虫胺颗粒剂+性诱剂”技术模式对果蔗条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将为果蔗条螟的防控以及农药减量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