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1.
鸡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发。一旦发生对鸡群危害甚大。一般发生于2~5周龄地面平养的雏鸡,育成鸡也时有发生。鸡舍内潮湿、寒冷、维生素缺乏、饲养密度过大、饲料突变、球虫病等可诱发本病。主要临床症状是食欲减少,拉稀,排暗红色或暗黑色混有黏液的恶臭粪便。剖检变化以小肠中后段的充气、弥散性出血肿胀、后期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在治疗畜禽病毒性疫病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近3年来,我们对畜禽病毒性疾病如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鸡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中,由于以前采用紧急免疫,再加一些利巴韦林、金刚烷胺来防治,但往往是效果不好,经济损失惨重,有的病还没有比较理  相似文献   
3.
高桂明 《北京农业》2007,(24):51-52
非典型鸡新城疫也叫慢性新城疫。目前在养鸡生产中由于采用疫苗免疫接种,典型的新城疫已基本被控制,然而在一些鸡场中却出现了非典型、慢性的新城疫。非典型性鸡新城疫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死亡率低,感染鸡群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羽毛蓬松及呆立少动,急、慢性腹泻,生长发育迟缓。产蛋鸡还表现为产蛋率急剧下降,蛋壳质量下降,畸形蛋、破损蛋明显增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非典型性鸡新城疫,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使疾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4.
鸭坏死性肠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鸭球虫病是鸭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这2种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发。一旦发生鸭群危害甚大,如果2种病混合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惨重。一般发生于地面散养的雏鸭,成鸭也有发生。鸭舍场地潮湿、寒冷、遇有阴雨天,污水排除困难,鸭误食误饮不卫生的饲料、废水是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主要症状就是食欲减少、拉稀、排暗红色或暗黑色混有黏液的恶臭粪便。剖检以小肠中后段的充气、弥散性出血肿胀,后期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肠黏膜留有圆形白色、红色坏死点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桂明 《北京农业》2007,(24):40-4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吸血昆虫是重要传播媒介。临床症状,初期可视黏膜、皮肤潮红,行走困难;中后期黏膜苍白,黄染,呼吸困难,怀孕母猪妊娠中断或产死胎、弱胎;病猪濒死期体温下降。剖检病死猪,体表检查可见尸体消瘦,在耳尖部、腹下及四肢末端出现紫红色斑块。实验室检查诊断可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既要用药物治疗,还要从控制传播媒介入手。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配合饲料条件下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养殖密度对松江鲈生长的影响,选取体长为(2.97±0.12)cm、体质量为(0.26±0.03)g的松江鲈,分别按40尾/m2(A组)、80尾/m2(B组)和120尾/m2(C组)共3个养殖密度,在RAS中进行了为期240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A组鱼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体质量日增长量、存活率等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A组鱼的体长日增长量显著高于C组(P<0.05);不同密度组间鱼体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单位面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2.83 kg/m2)、B组(2.51 kg/m2)、A组(1.72 kg/m2)。试验组鱼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m=aLb,a=0.007 6~0.008 9,b=3.123 6~3.209 4),体长、体质量生长均以三次函数拟合较好。各组间的鱼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B组最小...  相似文献   
7.
早期投喂对虾料促进罗氏沼虾生长的试验高桂明钱金铭汤正虞(上海市松江县水产良种场,201616)最近几年,我国的对虾养殖因遭受流行性虾病的严重危害而跌入低谷。由此同时,大型经济虾类罗氏沼虾的养殖却异军突起,发展非常迅速。本试验根据罗氏沼虾食性广、易养殖...  相似文献   
8.
2021年上海市一家鳜鱼养殖场暴发出血病,初始典型症状为下颌出血。本研究通过细菌分离、分子鉴定、生化反应以及健康鳜鱼感染试验等,确认鳜鱼发病死亡由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共同感染所致。分离的维氏气单胞菌鸟氨酸脱羧酶(ODC)和赖氨酸脱羧酶(LDC)反应均为阴性,表明其既不属于维氏气单胞菌维氏生物群(A. veronii biogroup veronii),也不属于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群(A. veronii biogroup sobria),但在遗传上与温和生物群更近;迟缓爱德华氏菌生化反应不产生H2S。分离菌腹腔注射感染健康鳜鱼幼鱼后,被感染幼鱼均出现了死亡现象,且相同数量级病原回感鳜鱼,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后,鳜鱼发病更快,死亡率更高,感染量为1×107 cfu/尾时即可导致鳜鱼幼鱼在24 h内100%死亡。两种病菌都对硫酸新霉素和红霉素耐药,而对氟苯尼考都高度敏感。本研究为养殖鳜鱼出血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