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樟子松丛植造林试验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植造林,就是在一个种植点内栽(种)二棵以上的植株,又称“植生组造林”,或“块状密植造林”。这种造林方法,主要是利用种内不同生育阶段的相互关系,以求得林木速生丰产。据国内外的试验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收到了这种实效。据日本的试验,认为丛植造林还能增加对风雪灾害的抵抗力,也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所以他们有人认为应把这种造林方法,纳入造林技术新体系中去。  相似文献   
3.
为了继续探究木材受力变形后振动性能的变化规律,对以杉木为基材的非约束型制振梁弯曲定型,并应用中央加振的方法测定其声学振动性能。分析了弯曲变形程度与材料的反共振频率、损耗角正切等物理量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杉木弯曲形变对材料的反共振频率影响较小,而对损耗角正切的影响则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损耗角正切与弯曲形变量成比例关系变化,且受拉伸变形的影响程度较大。由制振材料形成的阻尼结构层在弯曲的基材层外侧时的损耗角正切较小,此结构适合于设计和制作低频乐器的弯曲部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木材振动特性的测定方法较为复杂且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提出了改进非约束型制振梁的振动阻尼性能的试验方法。试验采用中央加振的方式,利用磁致伸缩振动装置进行测试,确定了适合此方法的试验条件,并对由温湿度变化引起弯曲形变的杉木振动特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结果显示:杉木试件的长宽比大于25、试件宽度10 mm的试验条件下夹具宽度以4.5 mm为佳。以此条件测试杉木曲木的共振频率是基本不变的,而随弯曲变形量的增加其对数衰减率增大,同时磁致形变引起的振动愈加不稳定。结果表明:此法可以应用于木结构建筑、木质乐器以及无损检测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药剂拌种对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秋播药剂拌种对甘谷县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15%三唑酮WP75g/50kg、100g/50kg与12.50%烯唑醇WP90g/kg剂量处理对小麦条锈病防效最好,15%三唑酮WP50g/50kg剂量处理防效最差;生产上推荐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应用剂量为75g/50kg。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羊是蒙古羊的一个优秀类群,形成历史悠久,呼伦贝尔羊的发展关键取决于种公羊的培育,通过种公羊不同阶段的选育和科学饲养,提高种公羊生产的科技含量,以提供数量充足的优秀种公羊,加大遗传优势,促进本品种选育速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索木段软化处理效果的直接评定方法为目的,以北京杨为试验材料,水热处理温度选定于40℃、60℃、70℃、80℃、90℃,时间选定为4 h、6 h、8 h、10 h。测定试样三切面国标硬度和横切面邵氏硬度,进行与平衡处理试件和生材试件硬度值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材的三切面硬度值和平衡处理材的三切面硬度值变化趋势一致,横切面硬度弦切面径切面,生材的三切面硬度差异相对小;薄木切削用杨木合适的水热处理温度为60°左右,横切面硬度减少率76%左右,弦切面和径切面硬度减少率在81%左右。水热处理后横切面软化率在96%左右为宜,弦切面软化率在95%左右为宜;通过木材三切面硬度值变化关系来直接判定木段水热处理效果是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电声乐器中木材声学振动性能对音响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声乐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在现代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电声弦乐器与传统弦乐器相比少了共鸣板(共鸣箱),而琴体部分多由实木构成。因这类乐器的发声原理特异而导致对使用的材料以及结构上的要求也有所变化。以电吉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木材的振动声学性质以及电磁拾音器输出信号的音响特性进行研究,初步分析了在打击音法和拾音器集音的2种方式下对数衰减率和比动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桦木最适合做为琴体材料;琴体在横向振动方式下的比动弹性模量约为纵向振动方式的24倍;拾音器所输出的泛音成分在3和5倍区域趋于集中。此外,进一步评价了琴体木材和琴弦振动对拾音器的影响,为继续深入探讨木材在电声乐器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青龙  邢东  李哲锋 《林产工业》2020,57(2):13-17
以榆木、杨木和松木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的测试模式、木材切面、放大倍数和切削加工方式对切削表面粗糙度进行测定评价,比较分析上述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模式对于粗糙度值有一定影响;同一树种、同一切面时,磨削表面粗糙度明显低于锯切和旋切,表面粗糙度值为锯切>旋切>磨削;榆木磨削加工中,显微构造明显部位的三切面粗糙度值为径切面>弦切面>横切面;放大倍数与木材显微构造有关,对表面粗糙度值有影响。基于试验结果提出,木材切削表面粗糙度测定评价宜采用先选定被测试件的评价部位,再确定满足精度等级的测试模式的两步法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木材硬度不均,减少各向异性,提高木材切削性能,以北京杨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温度(-6、-9、-12℃)和不同时间(4、6、8、10 h)对木材进行冷冻处理,研究分析了冷冻处理条件对木材三切面硬度和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处理效果影响显著,在较低的处理温度条件下,木材三切面的硬度和抗剪强度趋于一定值;杨木生材合理的冷冻处理温度为-6℃以上;可通过三切面硬度变化和抗剪强度变化关系来评价木材冷冻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