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日本肉牛生产现状与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对约半岁的牦犊牛于1月26日提前断奶,进行为期4个月的简单补饲。前2月由于适应新环境,补饲组牛比未补饲组牛每月多失重2.43kg,但后2月补饲组牛比未补饲组牛每月多增重7.01kg,补饲效果十分明显。在停止补饲后的2月内,原补饲组牛日增重为429.02g,比未补饲组牛日增重高42.63g。补饲组牛在补饲期的体高平均增长3.54cm,而未补饲组牛则下降2.64cm。未补饲的牦牛犊从1月26日 ̄7月26日,每两个月体重变化情况分别为-0.95kg、-0.82kg和23.96kg。而饲组相应为-5.80kg、14.48kg和26.17kg,表明补饲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草原占国土面积的1/3,目前草原“退化”面积已达到草原面积的40%,生态灾害频繁,并已影响到全国的生态质量,草原生产能力也不断下降,开展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制止各种形式的人为破坏,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牲畜存栏,转移人类活动的压力,改变以牧为主的传统观念,建立绿色幼畜生产系统,从根本上改善草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牦牛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牦牛科技的发展。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主要是对牦牛及其产区的实地调查,向外界作描述性介绍;第二阶段(1949—1977年)地处西部的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牦牛产区的广大育牧技术推广人员,围绕牦牛资源、杂交改良、草地利用、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试验和调研。为以后发展莫定了基础;第三阶段(1978—1995年)从事物牛技术工作的人数达到高峰。牦牛科技项目成果发表的论文专著最多,成立了中国牦牛科研协作组,创刊了《中国牦牛》杂志,开始培养牦牛学科硕士研究生,中国牦牛的科学技术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第四阶段(1995年)年轻的新生力量成长起来。国际交往频繁。顺利召开了三后国际牦牛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了国际牦牛信息中心(等)和全国牦牛品种协会。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截止目前在各种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2000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14种。在此基础上,牦牛技术在21世纪将会有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通牦牛肌肉纤维组织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大通牦牛新品群的幼、青年牦牛肌肉纤维组织学特性(背最长肌)的研究表明6月龄大通牦牛的肌肉纤维密度(n/mm2)达到峰值为550.13±35.33,1.5岁为312.29±18.69,到2.5岁时为285.72±17.66,仅为峰值的50%左右;肌肉纤维的直径(μm)6月龄、1.5岁、2.5岁分别为37.16±0.86、41.35±1.18和46.87±1.40,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由营养状况、年龄和体重决定;肌肉内肌纤维与结缔组织含量6月龄、1.5岁、2.5岁分别为80.55%与19.45%,76.78%与23.22%、70.23%与29.77%,随年龄的增长,肌肉肌纤维的含量有所下降,而结缔组织的含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第一个牦牛培育新品种--"大通牦牛"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于2004年8月24日通过了国家畜资委牛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现场审定,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5年3月8日国家农业部发布公告予以批准(第470号)并颁发了新品种证书。  相似文献   
7.
野牦牛长年生活在海拔4500 ̄6000米的高寒地带,由于严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野牦牛身高、体重、生长速度、抗逆性、生活力等性状的平均遗传水平远高于家牦牛,成年野牦牛体重800 ̄1200公斤,3月龄体重90公斤。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具有很强的优势表现。“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利用野牦牛作父本,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的家牦牛作母本,经过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5年3月8日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牦牛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业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执行农业部4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2005年农业部颁发新品种证书: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