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呼盟地区引种甜高粱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引入意大利、凯勒、布劳利三个甜高粱品种。经初步试验,生物学产量分别高达17.41万kg/公顷;24.44万kg/公顷,18.96万kg/公参见,较当地农家种分别增高190%,125%、106.67%。茎秆含糖量分别达17.4%、15.6%、16.1%。甜高粱为短日照植物,由南向北引种,由于纬度提高,表现其生育期延长,有利于茎叶的生长,但对开花结籽不利,在当地条件下不能安全成熟,可在当地能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  相似文献   
2.
引入苏云金杆菌悬浮种衣剂进行大豆苗期害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悬浮种衣剂药种比1:80、1:100处理,对大豆根潜蝇防治效果均迭100%,显著地高于常用的种衣剂;苏云金杆菌悬浮种衣剂药种比1:60、1:80、1:100处理,对孢囊线虫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从田间虫量调查看,该药剂对白边地老虎幼虫的防治效果不好,但表现出田间保苗率增加,对大豆的生育和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1993~1994年进行了木耳带料地面栽培试验,找出了地栽木耳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选用N、P、K、B、Mg、Zn等营养元素与生长素多元混配处理菌袋,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增产率达18~43.4%,并促使菌盖大、菌柄短、单丛子实体数量增加,具有明显的抗衰复壮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9年引进俄罗斯科学家沙布林·彼得·阿尤舍耶维奇研制的艾米乐菌剂,在蔬菜上进行试验研究。喷施200倍液和300倍液后,白菜增产率为22.56%和48.17%;大葱增产26.7%和20%;胡萝卜增产16.7%和6.7%;萝卜增产9.23%和14.3%。在大白菜上喷施300倍液的较200倍液的增产效果好,增产113.5%。大葱上喷200倍液的较300倍液的增产33.5%;胡萝卜上增产149.3%。艾米乐菌剂确实是一种增产增收、无公害的生物制剂,可以在扎兰屯市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6.
寒地玉米地膜覆盖高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对比法设计,针对玉米覆膜栽培后生物学性状,土壤生态条件及生理性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覆膜栽培增产率高达170.58%,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地温,保墒节水,提高土壤供肥能力,使叶绿素含量,叶面积系数增加,根冠比协调,从而表现出苗壮,株壮,防倒伏,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豆田间酵素菌肥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酵素菌肥与复合肥为对照进行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酵素菌肥、酵素菌肥与复合肥混用后能够促进大豆生长发育,使大豆根数、根瘤数、植株鲜重均表现增加,使大豆产量提高6.94%和2.78%,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土壤生态效益,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选用厚垣轮枝菌G与3%呋喃丹G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厚垣轮枝菌G对大豆苗期病虫害均有较好的防效,对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根腐病防效分别为42.9%和68.8%,对大豆根潜蝇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药剂拌种后对大豆出苗没有影响,处理后大豆苗期根数分别较对照增加15.65%和1.13%;单株鲜重较对照增加6.3%,株高和鲜重下降;大豆产量增加12.38%。从总体效果看,厚垣轮技菌与呋喃丹沟施的差异不大,可在大豆生产中试用。  相似文献   
9.
选用35.6%阿维菌素、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与当地生产上常用的35%多福克种衣剂等做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种衣剂对大豆苗期病虫害均有较好的防效,对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根腐病和大豆根潜蝇的防效分别为48.3%、94.6%、100%.药剂拌种后,时大豆出苗没有影响,并表现一定的促进作用,处理后,大豆苗期根教、根瘤数、株高和单株鲜重分别较对照增加8.75%~15%、8.1%~100%、7.1%~37.2%和14.2%;大豆产量增加10.83%~15.39%.从总体效果看,优于35%多福克种衣剂,可作为新型换代的大豆种衣剂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已广泛应用,但在食用菌生产中应用不普遍,为了探索赤霉素、吲哚乙酸、α-萘乙酸、6-苄基嘌呤四种药剂对平菇发菌及出菇的影响,笔者于1994~1995年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平菇品种为新特1号。赤霉素、吲哚乙酸、α-萘乙酸、6-苄基嘌呤均为国产。 (二)方法 将各种生长调节剂先稀释成100倍母液,然后再稀释成不同剂量的水溶液拌料,装入罐头瓶,每瓶175g,每处理10瓶(培养料配方为桦木屑78%,麸皮20%,糖和石膏各1%),置高压灭菌器内灭菌1小时,灭菌后定量接种,25℃恒温下培养。每隔3~5天测菌丝长度、满瓶时间、出菇时间、子实体产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