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1.
延安市是陕西省薯类作物(马铃薯、甘薯)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95万hm2,产量达52.25万t。薯类作物在推动延安市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挖掘薯类作物生产潜能,助推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对延安市薯类产业深入系统的调研,明晰了延安市薯类作物生产现状,分析了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并针对产业实际提出了发展思路及对策,以期为延安市薯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苜蓿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吸收汇,且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L-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最高,L-W处理较之降低了42.43%;L-C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最高,L-P处理最低;CH4吸收量以L-M处理最高,较L-F和L-L分别增加了62.71%和31.87%,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L-L>L-M>L-C>L-P>L-F>L-W。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2、CH4、N2O排放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有显著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温度、过氧化氢酶是CO2和CH4排放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极显著影响气体排放,N2O排放主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来看,与长期苜蓿连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种植一定年限之后轮作粮食作物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弱农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其中以小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适宜陕北地区的谷子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以谷子(MM)和大豆(SS)单作为对照,设置了9种不同行比配置下的间作处理,从作物产量和农艺性状,以及经济效益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带状间作虽然降低了谷子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但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田高产出,与单作谷子、单作大豆相比,带状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23.0%~43.0%,作物群体混合产量增加了4.0%~27.0%、43.8%~75.7%。间作条件下,随着谷子间作行数的增加,谷子的穗长和单穗重增加,株高、茎粗、穗粗下降;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的株高、百粒重增加,每荚粒数减少,其他指标数值增减不一。综合比较各间作处理,谷豆行比4∶3处理下混合产量最高达4 172.4 kg·hm-2,谷豆行比4∶2处理下经济效益最大为24 862.0元·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选择带幅1.55 m,4行谷子搭配2行大豆是适宜陕北地区的谷豆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研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了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6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苜蓿后茬轮作不同作物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表现为CO2源、N2O源和CH4吸收汇,且呈现夏秋高,春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L-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最高,L-W处理较之降低了42.43%;L-C处理的N2O累积排放量最高,L-P处理最低;CH4吸收量以L-M处理最高,较L-F和L-L分别增加了62.71%和31.87%,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L-LL-ML-CL-PL-FL-W。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O2、CH4、N2O排放量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层有显著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温度、过氧化氢酶是CO2和CH4排放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极显著影响气体排放,N2O排放主要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来看,与长期苜蓿连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苜蓿种植一定年限之后轮作粮食作物能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弱农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其中以小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是延安市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种性退化引起的产量大幅下降,已成为本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效益和种植积极性。马铃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是解决病毒对马铃薯侵染问题最有效的技术途径。本文作者阐述了马铃薯茎尖培养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该技术在延安地区的应用和发展,旨在为促进本地区马铃薯优质高效的生产种植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