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深入研究采集到的马属动物3种寄生线虫的体表形态,本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对采自乌克兰的马属动物消化道内杯口属的不等齿杯口线虫[Poteriostomum imparidentatum(Quiel, 1919)]、拉氏杯口线虫[Poteriostomum ratzii(Kotlan, 1919)]和副杯口属的麦氏副杯口线虫[Parapoteriostomum mettami(Leiper, 1913)]的体表形态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不等齿杯口线虫外叶冠短小、刺状,82枚;雄虫生殖锥腹唇锥形,丘状凸不明显,背唇附属物发育不全,皮质领缺乏;雌虫尾长720μm。拉氏杯口线虫外叶冠尖而窄,75枚,内叶冠宽度是外叶冠的2倍;雄虫殖锥皮质领在生殖锥两侧,背唇上的附属物发育不全;雌虫尾长470μm。麦氏副杯口线虫外叶冠尖细,75枚;雄虫生殖锥突出于交合伞之外,长约0.7 mm,腹唇长于背唇,背唇距末端100μm处有突起;雌虫尾长208μm。本试验结果为上述3种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更精确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陈宇  张娅  菅蕊 《中国饲料》2023,(16):29-32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益生菌对肉牛的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选用体重约为300?kg的西门塔尔杂交牛60头,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5%、1.0%、1.5%的复合益生菌发酵培养物进行饲喂。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喂添加了复合益生菌发酵培养物的日粮均可显著增加肉牛的平均日增重,并降低料肉比(P <0.05)。同时,饲喂添加复合益生菌发酵培养物的日粮导致肉牛肠道乳酸杆菌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0.05),且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长(P> 0.05)。经济效益分析表明,0.5%复合益生菌添加组的平均日利润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2.00元。由此可见,日粮添加复合益生菌可以有效提高肉牛生产性能,促进肠道菌群结构优化,虽然复合益生菌用量的增加导致肉牛饲料成本增加,但综合比较添加0.5%益生菌最适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3种马肠道寄生线虫的体表结构,试验对采自马消化道内的偏位杯冠线虫(Cylicostephanus asymetricus)、间生杯冠线虫(Cylicostephanus hybridus)和粗壮食道齿线虫(Oesophagodontus robustus)标本(每种线虫选取雄虫、雌虫各3条)进行处理,然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结果表明:偏位杯冠线虫外叶冠细长而卷曲,共20枚;雄虫生殖锥腹唇呈圆锥形,有乳突状突起,背唇上有成对、长囊状附属物;雌虫尾长为102μm。间生杯冠线虫外叶冠长而尖,共18枚;雄虫生殖锥腹唇皮质领发达,背唇上有1对乳突状突起的附属物;雌虫尾长为90μm。粗壮食道齿线虫外叶冠细长,共22枚;雄虫交合伞有伞前乳突,生殖锥有2对粗指状附属物,长约为50μm;雌虫阴门距尾3 mm左右,肛门距尾尖500μm,尾末端有小突。说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3种线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差异,可以用扫描电镜对3种线虫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采自乌克兰的马属动物消化道内杯环属的细口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leptostomum)、外射杯环线虫(Cylicocyclus ultrajectinus)和冠环属的箭状冠环线虫(Coronocyclus sagittatus)的体表形态进行观察。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虫体外叶冠的形状和数目、雄虫生殖锥和雌虫尾部等结构辨识清晰,立体感强。细口杯环线虫外叶冠细长,小叶状,22枚;雄虫生殖锥腹唇锥形,有丘状突,背唇有囊泡状附属物和指状突;雌虫尾长176μm,末端急剧变细。外射杯环线虫外叶冠宽而长,12枚,内叶冠中有12枚、较长、随外叶冠伸出口囊、位于外叶冠中间;雄虫生殖锥发达,腹唇锥形,背唇两侧有长形突起和泡状附属物;雌虫尾长约386μm。箭状冠环线虫外叶冠细小,片状,20枚;雌虫尾尖锥形逐渐变细,长约130μm。研究结果为上述3种线虫的分类鉴定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寄生于驴消化道的3种圆线科线虫的体表结构及其分子生物学分类,试验对采自我国新疆地区驴(Equus asinus)肠道的槽形盅口线虫(Cyathostomum alveatum)、蒙氏盅口线虫(Cyathostomum montgomeryi)和双冠双冠线虫(Cylicodontophorus bicoronatus)标本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同时对3种线虫的ITS基因进行PCR扩增,阳性产物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槽形盅口线虫外叶冠细长,约为21枚,雄虫交合伞较短,生殖锥背唇有指状附属物,腹唇有乳突状突起,交合刺呈线状,远端有钩;蒙氏盅口线虫外叶冠细长,蜷曲向外,共21枚,雄虫交合伞较长,生殖锥背唇有1对囊状附属物,每个附属物上有1个乳突状凸起,交合刺呈线状,远端有钩;双冠双冠线虫口领与体部相接处只有1个较细的环沟,外叶冠约为30枚,雄虫生殖锥发育良好,腹唇呈圆锥形且有1个丘状突,背唇上有两个对称的刺状附属物,交合刺粗壮。测序得到的ITS基因序列与NCBI中其他双冠双冠线虫ITS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9.88%~100%,与盅口亚科其他种类线虫ITS基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蝙蝠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蝙蝠寄生线虫作为潜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需要加以关注和研究。本文详细阐述了从1873年至今,全球有资料记载的蝙蝠寄生线虫的宿主、种名、分布区域和分类学地位,分析了我国蝙蝠寄生线虫系统分类学的研究现状,为研究蝙蝠寄生线虫物种间传播机制及潜在的人类感染风险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