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我国肉牛产业起步晚,肉牛种业相对落后,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然而国外肉牛产业发展具有悠久历史,对于良种肉牛的推广方式也多种多样。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肉牛产业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详细综述,种业作为肉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种对肉牛业的贡献超过了40%,而肉牛种牛拍卖会作为良种推广的一种重要宣传方式,重点概述了影响种牛拍卖价格的因素,并对不同国家的种牛拍卖会历程进行了介绍,以期为推进我国肉牛种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尝试通过在华西牛参考群高密度标记芯片位点中,使用两种标记筛选方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且密度梯度不同的SNP位点集合,后利用基因组填充策略在相同填充参数下将低密度芯片数据填充至高密度继而进行后续基因组研究,从而达到降低华西牛基因型分型成本的目的。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标记集合填充准确性和填充一致性的差异,阐述了标记筛选方法、标记密度、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和参考群体数量等4个因素对填充结果的影响,为华西牛低密度SNP填充芯片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将质控后剩余的1 233头华西牛群体随机分为参考群(986头)和验证群(247头)。使用等间距法(equidistance,EQ)和高MAF法(high MAF,HM)两种标记筛选方法分别从华西牛参考群体的Illumina Bovine HD芯片位点集合中筛选出16种不同密度的SNP集合,共生成32种不同SNP梯度密度集合。随后在验证群体中利用Beagle(v5.1)软件将各低密度集合填充至770 k密度水平,计算填充准确性和填充一致性并对填充性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2种低密度SNP集合的标记数量在100—16 000之间,窗口最大为24 17...  相似文献   
3.
旨在加快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的遗传进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联合育种。本研究利用全国38家育种场和公牛站在2000—2019年出生的3 991头肉用西门塔尔牛初生重性状,使用DMU软件对场间关联率进行计算。对各场站划分关联组,并比较单场和关联组内的遗传力和估计育种值(estimated breeding value,EBV)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全国平均关联率为1.91%,大部分场间关联率处于较低水平。依据关联率可划分出两个关联组,分别包括6个和8个场,组内平均关联率分别为11.23%和12.54%。对两个关联组分别进行单场和联合估计,单场估计初生重的遗传力范围为0.32~0.44,关联组1的初生重遗传力为0.47,关联组2的初生重遗传力为0.43。两个关联组单场估计EBV的平均准确性分别为0.47和0.45,联合估计EBV的平均准确性分别为0.61和0.56。联合估计较单场估计EBV的准确性有明显提高。依据关联率划分关联组进行联合育种有利于加快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的育种进程。为推进中国肉用西门塔尔牛的育种进程,应先形成区域性联合育种,再逐步加强遗传联系,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遗传关联体系。  相似文献   
4.
肉用西门塔尔牛与和牛杂交群体的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对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进行肉质性状比较,以期为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剖析及优质肉牛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收集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包括眼肌面积、剪切力、系水力、pH、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两群体的肉品质。结果显示,两群体的脂肪颜色、系水力及剪切力呈现两两正相关;肉色与脂肪颜色、pH呈正相关,且肉色与pH呈显著相关(P < 0.05),而系水力与pH、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呈负相关。在两试验群体间,和牛杂交群体的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pH性状表现为极显著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P < 0.01)。从性别比较来看,肉用西门塔尔牛母牛在大理石花纹、pH、剪切力等性状上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公牛(P < 0.01;P < 0.05);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的肉色和剪切力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牛(P < 0.05;P < 0.01)。总体而言,和牛杂交群体的肉质性能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内比较表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优于公牛,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低于公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对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进行肉质性状比较,以期为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剖析及优质肉牛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收集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包括眼肌面积、剪切力、系水力、pH、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两群体的肉品质。结果显示,两群体的脂肪颜色、系水力及剪切力呈现两两正相关;肉色与脂肪颜色、pH呈正相关,且肉色与pH呈显著相关(P0.05),而系水力与pH、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呈负相关。在两试验群体间,和牛杂交群体的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pH性状表现为极显著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P0.01)。从性别比较来看,肉用西门塔尔牛母牛在大理石花纹、pH、剪切力等性状上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公牛(P0.01;P0.05);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的肉色和剪切力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牛(P0.05;P0.01)。总体而言,和牛杂交群体的肉质性能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内比较表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优于公牛,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低于公牛。  相似文献   
6.
种公牛的选育是肉牛育种工作的核心。传统选育肉用种公牛需要经过后裔测定进行选择,其优点是准确性高,但存在周期长、屠宰和肉质性状难以收集、成本高等问题,致其选择效率低。自2001年全基因组选择概念提出后,该技术迅速成为动植物育种领域研究的热点。利用全基因组选择进行肉用种公牛的选育,进行早期选择从而大幅度缩短世代间隔,可以提高繁殖性状等低遗传力性状的选择准确性,加快遗传进展,并大大降低育种成本。2014年,美国安格斯协会开始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也陆续使用,肉牛育种进入基因组时代。中国自2017年开始使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选择青年肉用种公牛,并于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该技术进行基因组遗传评估。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肉牛遗传评估现状,以期为我国肉牛育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竞争力,而我国肉牛育种起步较晚,品种开发利用率低,繁育体系不完善,核心种源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以专用化肉牛新品种——华西牛培育为例,从华西牛培育历程,到华西牛繁育体系建设以及种牛推广模式进行了详细概述和分析,期望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肉牛育种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单倍型标记与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之间具有较强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关系,在基因定位和因果突变鉴定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了评估单倍型标记在基因组研究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华西牛资源群体中,选取该群体于2008—2021年间屠宰的共计1 478头平均月龄为24个月的个体进行研究,其中公牛1 333头,母牛145头。利用770K高密度芯片数据,基于LD阈值(r2>0.3)及固定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个数(5个连续SNP)两种方法进行单倍型构建,分别采用单位点SNP标记和两种单倍型标记共3种标记,基于GCTA的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开展宰前活重(LW)和屠宰率(DP)等屠宰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定位影响屠宰性状的显著(P<0.05) SNPs、单倍型块和候选基因,同时比较3种标记的GWAS结果,评估3种标记的优劣。结果显示,3种标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共找到16个的显著SNPs及单倍型区域,主要分布于1、5、6、14、16、17和28号染色体上,同时鉴定到FAM184B、PPM1K、LCORL、RIMS2等10个与屠宰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基于SNP标记方法鉴定到的3个候选基因,在利用基于单倍型标记的方法中也鉴定到,且单倍型鉴定到的显著性位点或区域大多位于基因内部。在两种单倍型构建方法中,与基于固定SNP个数构建单倍型进行GWAS相比,基于LD阈值的构建方法鉴定到了更多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单倍型开展GWAS可以综合考虑SNP位点间连锁关系,能较好地揭示复杂性状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