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河南柞蚕在秋制种过程中,采用40w的荧光灯,光照距离为75cm,蛹茧茧柄朝上用蚕匾排放,集中照射蛹脑部分,每昼夜连续感光17 h,羽化率可达40%以上,基本解决了河南"一化二放"秋蚕放养蚕种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河南一化性柞蚕制种过程中发生的不良母蛾种类、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措施,为广大柞蚕制种场、柞蚕产业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田间调制苜蓿干草适宜的压扁程度,本试验以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程度压扁茎秆处理,分析苜蓿在调制过程中水分散失规律、干燥特性及营养成分含量,并利用体外消化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苜蓿干燥过程中,含水量均呈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压扁处理苜蓿干燥速度显著快于未压扁处理(P<0.05),压扁程度越大,干燥速度越快;重度压扁处理使苜蓿茎叶干燥趋于同步,叶片保存率较高;中度压扁处理苜蓿干草营养成分保存较好,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体外消化率高。综合分析认为,中度压扁为紫花苜蓿干草田间调制过程中适宜的压扁程度。  相似文献   
5.
不同青贮方式对紫花苜蓿青贮饲料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共设置地上青贮、地下青贮、青贮堆3个处理,发酵60 d后,开窖取样。对不同方式处理的苜蓿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体外消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青贮饲料营养成分保存较好,感官得分最高,为16分;青贮堆苜蓿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p H、氨态氮占总氮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分别为4.71、9.15%;地上青贮饲料营养体外消化率较高,与地下青贮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考虑发酵品质、体外消化率,认为规模化生产中,最佳的方式为地上青贮。  相似文献   
6.
小蚕共育是实行科学养蚕,获得蚕茧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索普及适宜的小蚕共育技术模式,对于提高养蚕效率,推动蚕桑业向省力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元洪  崔胜  王坤龙  李同宇 《北方蚕业》2022,43(1):42-44,47
放养柞蚕的柞树老梢每隔2—3年都需要轮流伐坡一次,伐坡收获的老梢枝条是柞蚕产业的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本文介绍了河南省柞蚕放养区利用利用伐坡收获的柞树老梢加工成木屑袋料栽培白肉灵芝的关键技术,以期缓解当地食用菌栽培原料短缺问题,增加柞蚕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柞蚕属于野生蚕的一种,是以柞树叶为主要食物的昆虫,柞蚕丝刚性,耐酸、耐碱性强,色泽天然,吸湿透气,用它制作的蚕丝被具有轻盈平滑、柔软透气、贴身舒爽、冬暖夏凉、滋养皮肤、防螨抗菌、恒温排湿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环保产品的喜爱,蚕丝被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居家生活的新宠。为了让广大消费者了解柞蚕丝绵被的品质特性,现简要介绍目前市场主要推行的免翻新柞蚕丝绵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9.
蚕种生产单位在自有桑园不足或没有种茧桑园的情况下,选择条件适宜的农村饲育原蚕生产蚕种,满足市场需要,多年来-直如此.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大批劳动力转移,原蚕基地出现了桑园面积萎缩、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种茧质量下滑、斤茧制种量和克蚁收茧量下降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河南省家蚕良种的繁育与推广.为此,笔者对河南省桑蚕原蚕区生产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