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根据我们初步统计,有2003年全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5个月中,在《中国禽业导刊》和《中国家禽》两份杂志上作过广告宣传的从事优质鸡选育推广的企业就有47家之多。在全国范围内,相信这些企业只占其中的少部分。企业众多又难予管理,参差不齐,甚至鱼目混珠肯定有所难免。  相似文献   
2.
欧盟对优质鸡的生产和上市销售都有严格的管制和认证。基于优质鸡饲养周期的不同,将其划为两个档次,分别是56天以上和81天以上。在法国前者称为认证型(Certified),后者称为标牌型(Label Rouge)。在饲养品种方面,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优质鸡,母本以矮小型的JA57为主,只是父本有所不同:认证型用白羽公鸡(黄皮肤的77或白皮肤的99公鸡,商品代即分别为757和957),而标牌型则用生长速度较慢的S77或  相似文献   
3.
在和欧盟、韩、日的贸易争端中,我国的肉鸡产业总是成为对手钟情的"小辫子",并且一抓便着。面对国外市场的风云变幻和国内积压的肉鸡产品,我们有时真是义愤填膺,但气愤归气愤,平心静气地想一想,确实是我们气短。欧盟、韩、日的封关,尽管有其政治因素,但每次封关的理由都是产品的质量问题,一谈起药残和病毒,我们便哑口无言。我国的肉鸡产业,是在学习借鉴国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种鸡的引进,到饲料兽药的生产,再到加工环节,无一不是套用而来。但是我们在实行"拿来主义"的时候,却忽略了肉鸡产品标准的引进消化,只要生产出产品便万事大吉,其严重后果在我国肉鸡业发展初期没有凸现。但是随着我国肉鸡业的进一步壮大,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不但国内市场逐步饱和,在国际市场也与国外的相同产业形成了竞争,国外就开始用生产标准来限制我国肉鸡的出口了。在出口竞争中,国际标准一次次发威,把中国的鸡肉挡在门外,肉鸡出口成为我国畜牧业中最为敏感的问题。现在我国的肉鸡产业为了出口的需要,可以说逐步形成了层次型生产模式。随着人们安全消费意识的增强,无药残、无污染的食品成为人们首选,不仅是国外市场,国内消费要求也逐步提高。要走出我国肉鸡生产的困境,就必须从根本上下功夫,一是通晓国际肉鸡生产标准,二是肉鸡生产严格依据标准。这不单是出口的需要,也是国内消费的呼声。只有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生产出合乎标准的产品,中国肉鸡在国际竞争中才能摆脱"小辫子"的尴尬处境,在国际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期,我们整合了部分行业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肉鸭产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鸭的驯养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以前。然而,专门化的白色羽肉鸭,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鸭,其培育历史只有短短的400多年。对北京鸭的起源目前有几个不同版本的说法,但笔者个人认为,北京鸭是南北结合的产物(南方的湖鸭和北方的白河蒲鸭)。最初选择白色羽毛的鸭也许是为了让那些王公贵族们打猎方便,故而,白羽鸭的羽绒价值更高、加工后的屠体更美观等优点只不过是个巧合。  相似文献   
5.
不同饲粮粗蛋白水平对公绍鸭肉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组饲养试验和代谢试验方法研究用等能量饲粮,不同粗蛋白(CP)水平对公绍鸭12周龄前生长和CP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前3周内日增重随周龄提高近直线上升,5至6周出现高峰;增重与饲粮CP%、CP采食量间,前3周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后则在Ⅰ到Ⅳ组范围内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CP%最低的Ⅴ组不受周龄影响;测得氮存留率为27.4—55.5叻,平均41.5%;公绍鸭生长对CP水平的要求,前3或4周约20—22%,第4—8周15%或略高,其后降至13—14%;公绍鸭养作肉用,在6周龄前后上市可望获利,但此时体重尚轻,到8周龄后,因饲料耗用比过高,只宜进行牧饲或散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