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9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变温饲育法从1961年晚秋至1962年晚秋前后共进行了4次试验研究,综合各期成绩初步证明变温饲育在获得与恒温饲育同样的产茧量和茧层率的前提下,并有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燃料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与此同时,初步明确了蚕儿在变温条件下若干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机制。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蚕品种的蚕儿在变温条件下的食桑和消化吸收等营养生理,为制订变温饲育法的技术措施提供依据,以及在以往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现有条件,鉴定变温饲育的生产性能和完整变温饲育法的技术措施。乃于1963年春期和晚秋期分别进行家蚕在变温条件下营养生理的探讨和变温饲育法农村生产鉴定。  相似文献   
2.
兰溪县官圹岗公社西章大队舒金连,1982年初种桑1400株,行株距3×0.3,面积0.55亩.当年平均每株养成枝条2.3根,冬季条长平均5.8尺;从夏蚕开始采叶,全年四期共养茧种1.8张,产茧139.35斤,产值279.06元,平均放产蚕茧253.3斤,产值307.38元,尝到了发展蚕桑的甜头.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蚕茧质量,增加养蚕收益和适应缫丝工业的要求.1984年我县推广和使用方格簇39900只.据使用单位的蚕农反映,方格簇与现行的蜈蚣簇比较至少有以下三个  相似文献   
4.
金华地区蚕桑学会于1984年9月20至22日召开了提高茧质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学会部份理事、养蚕学组成员和金华丝厂的同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也派员参加,共21人.有五位同志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到会同志围绕如何提高茧质、提高蚕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活跃了学术空气,为振兴我区蚕丝事业增强了信心.  相似文献   
5.
兰溪县孟湖公社西祝大队共有4个生产队、98户、396人,耕地面积454亩,荒山杂地栽桑34亩,其中采摘面积20亩左右。1978年以前由于经济政策没有落实,种桑养蚕生产无指标,劳动没责任,成本不核算,好坏设奖赔,因此,蚕茧产量一直徘徊不前:1976年9.4担,1977年10.6担,1978年11.3担。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以后,大队成立了常年固定的蚕桑组,进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制定“四定一奖赔”蚕桑生产责任制,实行定人  相似文献   
6.
杨品华 《蚕桑通报》1993,24(4):41-43
在养蚕过程中,影响优质、高产、高效的因素很多,如要求蚕儿吃得饱、吃得好、住得好,以及避免发生农药中毒或蚕病等等.其中蚕病发生是我市近年来影响蚕茧产、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在无病的基础上,才能谈到提高茧质和增加效益.有的农民反映:这几年蚕儿越来越难养了,真是"想养蚕,怕养蚕,特别怕养夏秋蚕","蚕病多,单产低,收入少".长此下去,势必影响蚕农积极性,阻碍蚕桑生产发展.笔者根据我市农村蚕病发生情况,提出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本文所谓变温饲育,乃指日间保持一定的适温,而夜间则降温并停止给桑。这在我国早有经验。如在八百多年前(1148年)陈旉《农书》说:“蚕既铺叶喂矣,待其循叶而上乃始进火……才食了,即退火。铺叶然后进火,每每如此,则蚕无伤火之患。若蚕饥而进火,即伤火。若才铺叶,蚕犹在叶下,未能循叶而上进火,即下为粪薙所蒸,上为叶蔽,遂有热蒸之患”。从中大致可以了解到蚕室的进火和退火是随着食桑程度而掌握的。近来,主要蚕业国家在这方面也有不少研究。苏联格鲁吉亚蚕研所(1939年),试验结果指出,蚕儿在昼(25—26℃)夜(19—20℃)温度交替下饲养,较昼夜恒温  相似文献   
8.
商品性产品生产的能否发展,不依主观愿望为转移,价值规律常常对它发生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本县几种农副产品的经济收益情况,我们曾与有关公社的柳金法、汪致俊、金永华等同志对部分社队作了初步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求春蚕品种菁松×皓月(正反交,下同)和浙蕾×春晓在本地的适应性,我市于1984、1985年春期在引进和逐步扩大饲养面的同时,分别以现行品种杭7×杭8和华合×东肥为对照,进行比较试养.现将试养结果初报如下.一、试养方法1.设点选择有地区代表性(溪滩、丘陵或山地)和有一定养蚕基础的农户为试养户,每1试养户一般每期饲养2盒蚕种,即菁松×皓月或浙蕾×春晓以及现行春蚕品种各1盒.要求记好饲养日记,除蚕品种不同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