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隶属鲟形目、鲟科,是一种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最大体重可达500kg,素有"活化石"和"长江鱼王"之称,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中华鲟的发育阶段按形态特征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仔鱼期(孵出至卵黄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杂交鲟(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仔鱼开口阶段的摄食习性,并为大批量培育人工苗种提供理论依据,在水温19~23 ℃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人工繁殖的杂交鲟仔鱼生长、摄食和存活的影响。设置了投饵时间不同的6个试验组,每组30尾仔鱼,分别于孵化后9、10、12、14、16和20 d开始投喂剁碎的水蚯蚓;另设1个饥饿组作对照,试验过程中始终不投饵。每个试验组设2个平行,试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1)杂交鲟仔鱼在孵化后9 d初次摄食,9~11日龄为混合营养期,20日龄不能建立外源营养的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2)不同阶段杂交鲟仔鱼初次摄食率的变化规律为:开始较低,此后持续上升,11~19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维持在75 %~100 %,20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急剧下降至40 %;(3)延迟投饵3 d对杂交鲟仔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延迟投饵5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急剧下降,饥饿组仔鱼在25日龄全部死亡;延迟投饵0、1和3 d的试验组,仔鱼体长和体质量增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其他组仔鱼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鲟仔鱼的最佳投饵时间为10~12日龄。  相似文献   
4.
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隶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俗称岩鲤、黑鲤鱼、墨鲤。岩原鲤是长江上游干、支流特有名贵经济鱼类,在库区素有一岩、二鳊、三青波之说。近年来,其野生资源量日益减少,  相似文献   
5.
长江干流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3月-2014年12月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采集的521尾野生长鳍吻(鱼句)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长鳍吻(鱼句)种群雌雄比为1.41∶1,繁殖期为3-5月,盛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繁殖季节可通过吻端细小“珠星”鉴别雌雄,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73 mm,体重为90.4 g,成熟系数为0.36%;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85 mm,体重为119.6 g,成熟系数为11.30%.繁殖群体中,雌性优势龄组为3+龄,雄性优势龄组为2+龄和3+龄.统计结果显示,长鳍吻(鱼句)绝对繁殖力(F)为16399-39835(26816±7875)粒/尾,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为162-234(189±23)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877-1659(1231±246)粒/cm.通过对性腺成熟系数、卵径分布频率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长鳍吻(鱼句)属于完全同步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6.
以史氏鲟肠遭内容物及鲜活肠道为样本,用PBS多次洗涤,离心样品,沉淀菌体.提取肠道菌群总DNA,电泳结果显示,样品DNA条带可用F后续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通过细菌通用引物,对其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得到较清晰的图谱,条带整齐,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用于提取鱼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DNA,且简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7.
鲟鱼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鲟鱼病害大体可分为病原性疾病和非病原性疾病两大类。针对国内外鲟鱼病害的临床症状、病原体、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方法等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以期为鲟鱼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微生物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机理,阐述了所涉及的微生物制剂种类及其作用,介绍了在使用微生物制剂时需注意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温度骤变对史氏鲟幼鱼活动状况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度是影响鱼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初步研究了温度骤变对史氏鲟幼鱼活动状况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史氏鲟幼鱼能够耐受温度骤变(28℃→16℃)/6h,成活率为100%。但在温度骤变过程中,当温差为-6℃时,史氏鲟幼鱼活动轻微异常;当温差为-8、-10、-12℃时,史氏鲟幼鱼沉在水底活动减慢,呼吸加快。  相似文献   
10.
不同盐度和驯养时间中华鲟子二代幼鱼鳃的显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驯养时间中华鲟幼鱼鳃及鳃中泌氯细胞的结构变化特征。试验用鱼为1+龄中华鲟子二代,平均全长50.7 cm,平均体重约441.9 g。试验前在养殖池中暂养1周。试验设2个盐度梯度(10、15)组和1个对照组(淡水)。盐度驯养为将中华鲟子二代从暂养池转入盐度10海水中驯养,分别取驯养1、3、6、9、12、24、48、72、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 h的幼鱼各1尾用于试验;将剩下的鱼再转入盐度15海水中驯养,分别取驯养24、48、72 h的幼鱼各1尾用于试验。结果显示,在淡水组中,中华鲟子二代幼鱼鳃丝发达,细胞饱满,鳃小片宽且长。鳃丝上皮的泌氯细胞数量较少,通常靠近鳃小片基部,呈近椭圆状。与淡水组相比,盐度10组的幼鱼鳃丝主干部明显变窄,鳃小片基部区域及鳃小片上泌氯细胞的数量略有增加,胞体变大,且随驯养时间的延长,出现了明显的细胞膜间隙。幼鱼在盐度15组中鳃丝主干明显变窄变短,鳃小片也显著缩短,鳃泌氯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有明显的分泌腔。中华鲟子二代幼鱼能够快速适应外界水体盐度的变化,这与鳃及鳃上皮中调节渗透压功能细胞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