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牛霉风腿病是耕牛全年四肢病中最难治的一宗,民间流传有:“牛患霉风腿,兽医莫夸嘴”的说法;因该患为指定性季节病,大多在芒种或端阳前后(入霉期)出现,故俗定名曰:“霉风腿”.笔者在其40年的工作经历中收治逾千例,即使病至前腿抽沟,后腿挂槽(肌肉萎缩)阶段或多种陈旧性跛症,经服奇瘸散,仍效应如神.今抛砖引玉,以期斧正.  相似文献   
2.
耕牛胃寒草少病在我地区的深秋、冬、早、春季节发病率极高,此病皆因寒邪侵袭胃腑所致.临床上中西兽医对此病的治疗方药甚多,而吾辈治疗本病仍遵祖、家父世袭医制之严训,却不用针药,仅采用贴脐之法,内病外治,同样能达到治愈目的,此法经本人40余年数以千例的验证,认为其效如神,故此发表与同道、行家们进一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牛霉风腿病 (趺打损伤性跛行 )在耕牛四肢病中最难治疗 ,因该患大多在芒种或端阳前后 (入霉期 )出现 ,故称“霉风腿”。笔者四十多年工作中收治 115 8例 ,治愈 110 2例 ,有效率为 95 .2 %。后肢肌肉萎缩阶段或多种陈旧性跛症 ,经服酒药奇瘸散 ,疗效奇佳。1 病因症状时值农忙集  相似文献   
4.
我县农村一直以来都有每年春季家家户户抓回十几只多则几十只育雏草鸡进行自养的习惯,但由于雏鸡身上绒毛短,御寒能力差,体小娇嫩,加之春季气温时高时低,昼夜温差较大,或遇连续阴雨天气,育雏设备简陋,无一定专业饲养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受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侵袭,从而感染各种疾病,使得育雏草鸡的成活率大打折扣。下面结合农户育雏的实际条件就如何提高育雏草鸡的成活率提几点措施,供广大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致病性禽流感对我国的养鸡业以及人类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已有人类感染H7N9的报道,因此,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措施需要不断的强化,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分布范围广、病毒重组以及交叉感染等特点,应积极处置病情,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使用正确的免疫方式。该文结合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要点等,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体系建设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蛋鸡业集约化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导致蛋鸡养殖面临更多的风险与考验,尤其在疫病防控方面,因此,各大规模场大力推进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不单纯在养殖的某个环节重点防控,而是在养殖的各个环节,如鸡场建设、环境控制、饲养管理、卫生消毒、免疫接种、药物预防、粪污、病死鸡处理等,遵循传染病传播的三个途径,即病原菌、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将饲养管理和疫病预防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规  相似文献   
7.
鸡伤寒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流行病学 某鸡场于2007年6月7日从外地购进蛋雏鸡2000只.由于房舍紧张.饲养在狭窄拥挤的雏笼内.不断发生雏鸡死亡。7月8日改为白天室外散养,晚间在房舍地面上散养,舍内环境潮湿不卫生,又于7月24日开始发病,每天死亡5~10只,到8月9日100龄就诊时,已发病400只,死亡80只。  相似文献   
8.
<正>规模化猪场,生长肥育猪喘气病的发生率普遍较高,所受的损失及危害不亚于其他主要传染病。为此,笔者就近年来某集约化商品猪场体重2090㎏肉猪暴发该病及诊治情况报告  相似文献   
9.
耕牛胃寒草少病在我地区的深秋、冬、早春季节发病率极高,此病皆因寒邪侵袭胃腑所致.临床上中西兽医对此病的治疗方药甚多,笔者治疗本病仍遵祖父之家世袭医制之严训,却不用针药,仅采用贴脐之法,内病外治,同样能达到治愈目的.此法经本人40余年数以千例的验证,有效率达95%以上,其效如神,故此发表与同道进一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儿时随父领症常见使用神灵般的“五虎入川丸”和“九龙转江丹”,就连我祖父年迈卧床不起,家父忙不过来,令我的师兄弟们应诊时总是嘱托再三:“用五虎、九龙;”待吾辈独立工作及以后我对徒儿们交待亦然,用五虎、九龙……,因本地区每逢水稻收割季节,耕牛疾病颇多,尤其宿草不转更为多见,此地以往因脱粒方法皆以打生籽场为主,耕牛劳作不带兜嘴,边役边食,大积大聚,加之供水不足,外温之高,热邪灼津,致使草谷结肚,胃脘停滞,气机不开,胀满拒按,草叫停止,粪燥便涩。令兽鼻燥无汗,直尾摇头,顾腹打肋,哽气呻吟,口燥舌红,脉象沉实,此属形病俱实的里实证。治宜破积消滞,泻下通便为法;对此类病症的治疗方法虽多,但我们惯用祖传秘方中的五虎入川丸及九龙转江丹二则,临床验证,屡验屡效(病例从略),以为胜任,故飨同道:   ① 五虎入川丸:大黄250g,朴硝200g,大戟100g,甘草50g,生二丑100g。   ② 九龙转江丹:大戟100g,甘草100g,巴豆30粒,牵牛100g,大黄250g,朴硝200g,厚朴100g,枳实100g,槟榔150g。   上二则炼蜜为丸,每服100g,得效即止,防克伐太过,损伤胃肠而适得其反;另则由于攻逐竣猛,对老、弱、孕畜慎(忌)用,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