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正>夏季气候炎热,湿度大,猪的许多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极易发生和蔓延,对养猪业构成很大的威胁。下面就夏季猪的几种常见病的预防和常规治疗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和生物炭添加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团聚体养分特征、养分库储量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3因素2水平试验设计,分别为耕作方式:常规旋耕(CT),深翻耕作(DT);秸秆处理:秸秆还田(S)、秸秆不还田(NS);生物炭:生物炭添加(B)、无生物炭添加(NB),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无生物炭添加时,旋耕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15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养分库储量,而深耕秸秆还田显著改善了>15~30 cm土层土壤团粒组成,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相关性分析表明,砂姜黑土中作物产量的提升更依赖于深层(>15~30 cm)土壤物理结构的改善和土壤肥力的提升。配施生物炭后如DT-S-B(深耕秸秆还田配施生物炭)较CT-NS-NB(旋耕秸秆不还田无生物炭)处理尤其使>15~30 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增强,>2 mm粒级团聚体比例、重量平均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值分别增加165.88%、62.37%和119.81%,显著提高>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提高了>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养分固持能力,降低了<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和养分固持能力,使>15~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全氮、全磷和全钾库储量分别显著提升37.41%、38.99%、41.26%和9.84%,促使2年作物周年产量平均增加22.96%,但在深耕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配施生物炭在短期内增产效果不显著。综上,深耕秸秆还田配施生物炭能够显著改善黄淮海南部砂姜黑土深层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提升了土壤肥力和作物周年产量,保障了农田高效绿色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3.
1马立克病 肝脏因布满弥漫性或结节性肿瘤而明显肿大,肿瘤组织呈浅灰色或灰白色,一般无坏死。这种病变多见于脾和肾等脏器。马立克氏病主要发生于20周龄以下的鸡群,死亡率一般为25%~30%。  相似文献   
4.
1生殖道疾病 在久配不孕的患牛中,大多数有生殖道炎症,且多数为子宫内膜炎和子宫颈炎,很少患有输卵管炎,除非病牛子宫撕裂史。生殖道炎症之所以引起不孕,是因为生殖道发炎危害精子、卵子及合子。同时,使卵巢的机能发生紊乱从而造成不孕,常见的生殖道疾病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3年4月5日。宁安市东和升村村民购入美洲天鹅1日龄雏鹅116只。饲养到5日龄时雏鹅开始发病。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先后死亡32只。后确诊为大肠杆菌病。选用磺胺类药物和土霉素治疗。并结合改善饲养管理措施。发病、死亡迅速停止。  相似文献   
6.
1兔肾炎 常由于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临近器官的炎症蔓延,如膀胱炎、尿路感染等;毒物中毒,如松节油、砷、汞等;环境潮湿、寒冷、温差过大等因素;过敏性反应等均可致病。急性炎症时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常蹲伏,背腰活动受阻。压迫肾区时表现不安,躲避或抗拒检查。排尿次数增加,每次排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病情严重的可呈现尿毒症,如体质衰弱无力,全身呈阵性痉挛,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昏迷状态。慢性肾炎多由急性转化而来。全身症状不明显,排尿量减少,体重逐渐下降,眼睑、胸腹或四肢末端水肿。病理学检查,尿中蛋白质量增加,尿沉渣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肾上皮细胞和各种管型。  相似文献   
7.
猪流行性感冒,简称猪流感,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兔纤维瘤病是由纤维瘤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良性肿瘤传染病。以皮下和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良种肿瘤为特征,在野兔群中呈地方流行性。  相似文献   
9.
养猪业是见效快但风险较大的致富行业。要想提高养殖效益,养殖者必须转变观念,依靠合理的养殖,强化管理。 1选择优良品种 生猪品种的优劣,直接影响生猪的生长。因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四川省九寨沟地震次生灾害及其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进行评估,为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土地利用、地形、植被覆盖、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分布等数据,分析九寨沟地震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评估震区的次生灾害风险等级,重点分析自然保护区与遗产地内的次生灾害风险状况。[结果]灾区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海拔3 000 m以上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58%;次生灾害高风险区面积占30%左右,主要分布在距断裂带较近和坡度较陡的区域;中部和南部的自然保护区处于次生灾害高风险区,西部及北部则处于低风险区;自然遗产地主要分布在极高风险区,增加了景区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风险。[结论]地震使九寨沟自然遗产地、林草植被和动物栖息地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对九寨沟景区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建议对九寨沟旅游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实施优先恢复重建,并加强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