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74篇
  6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3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前身是1948年1月开始运行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全世界贸易额的90%.中国在2001年11月10日的多哈会议实现了多年加入WTO的追求.在中国加入WTO之前,朱镕基总理在谈到人世这个问题时就表示,中国"入世"后他最为担心的行业是农业,因为外国农产品以现代化技术生产,无论价格及成本都低于中国,若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便会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存构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已有科技与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数据库技术,构建基于物联网与棉花功能结构模型Cotton XL的智慧棉花生产数字化系统平台。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田间气象、土壤和作物长势等数据以及现场视频图像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监测范围内棉株的信息至数据库,结合模型模拟分析,实现远程操控辅助管理、预测判别、智能处理和可视化模拟等功能,从而优化作物栽培管理措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为棉农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冠菌素 (coronatine, COR) 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有效调控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逆性。目前冠菌素主要通过微生物菌株发酵的方式获得,而菌株自身产率低是限制冠菌素应用的最大问题。为了开发冠菌素高产菌株,本研究以模式菌株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ingae pv. tomato DC3000为出发菌株,利用RecTE基因重组体系对菌株Pst DC3000中hrpS基因进行了敲除,并成功筛选到基因重组菌株H1-20。对H1-20菌株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H1-20菌株中冠菌素的产量达到了22.67 mg/L,是出发菌株冠菌素产量的2.36倍。本研究通过RecTE基因重组体系,成功地构建了冠菌素工程菌株H1-20,为产冠菌素菌株提供了更多选择,为后续进一步开展冠菌素高产菌株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SHK-6对不同群体下大豆花荚脱落及其产量的调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冀豆1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在初花期对不同群体大豆施用SHK-6,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SHK-6对不同群体条件下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SHK-6能够明显的提高各个群体下的大豆产量(8.0%),在密度水平为30株/m2的条件下施用SHK-6产量达到最高.调节剂SHK一6能够提高单株花数(13.0%)、荚数(14.8%)、粒数(10.9%)、荚重(16.4%)、粒重(12.3%),并且能够提高百粒重(2.4%)、粒茎比(15.0%).虽然SHK-6处理也增加不同密度水平下的花荚脱落数,但对脱落率没有影响.SHK-6能够降低叶面积指数(LAI)、提高下层叶片的光截获率(群体透光率)和下层叶片的叶绿素的含量.可见冠层结构的优化是导致产量提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10个不同豇豆品种中筛选出抑制剂活性最高的901青皮豇豆,提取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通过G-75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纯化了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并制备了其兔多克隆抗体。用所制备的抗体建立了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并检测了转CpTI编码基因棉花、水稻中的CpTI含量,发现棉花不同器官CpTI的表达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影响黄河流域棉区北部棉花机械采收的恶性杂草主要有藜、反枝苋、铁苋菜、龙葵、苘麻、田旋花、打碗花和裂叶牵牛等。于2013、2014、2016年研究了这些杂草的化学防除方法。苗蕾期用嘧硫草醚和三氟啶磺隆对藜、反枝苋、龙葵、苘麻、田旋花、打碗花的防效较好,药后30~40 d的株防效超过95%;对铁苋菜和鹅绒藤的防效较差,同期株防效不足85%;对裂叶牵牛的防效居中,同期株防效为84%~94%。花铃期用嘧硫草醚和三氟啶磺隆对上述恶性杂草的防效下降;而乙氧氟草醚的杀草活性较强,药后25~40 d株防效可达100%(裂叶牵牛除外)。草甘膦在苗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对各种恶性杂草的株防效均在95%~100%(花铃期的裂叶牵牛除外)。上述处理对棉花均未产生明显药害,对产量也无显著影响。针对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田,苗蕾期应用嘧硫草醚或/和三氟啶磺隆,花铃期应用乙氧氟草醚或草甘膦,吐絮期应用草甘膦,可较好地防除恶性杂草。  相似文献   
7.
清水或 DPC 200ppm 溶液浸种培养的棉花幼苗在移栽时用含 Ca~(2+)30ppm 的 CaCl_2溶液漫根2小时处理,栽后8天观察发现,两种浸种方式,Ca~(2+)均能促进棉苗侧根的发生,并提高根系 IAA 含量。但 Ca~(2+)处理 DPC 降低根对棉酚含量的效应无明显影响。上述试验结果显示出 Ca~(2+)与诱导棉苗侧根发生和调节根系 IAA 水平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这可能涉及到 Ca~(2+)·CaM系统(胞内第二信使系统)与植物激素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缩节安(DPC)调控棉花株型的定位定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节安(1,1-dimeyl piperidinium cloride, DPC)是棉花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其调控棉花茎枝生长的定位定量效应尚缺乏系统的量化研究。本研究 2013-2014 年在田间条件下分别于棉花现蕾期、盛蕾期后、盛花期前、盛花期后和打顶后单次应用不同剂量的 DPC,测量了 DPC 作用有效期内的棉花株高和主茎生长速率,探究了所有主茎节间及所有果节对 DPC 的响应。结果表明, DPC 处理对棉花主茎节间的影响范围为 N 节(应用 DPC 时的主茎节)以下 1~4 个和 N 节以上 0~6 个(打顶条件下),对果枝的影响范围为 N 节以下 1~11 个和 N 节以上 0~5 个,其中 N 节以下果枝受影响的果节多于 N 节以上果枝。将盛蕾期后和盛花期前 2 次应用 DPC 的效应叠加,其影响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全部主茎节间(果枝始节以上)和全部果节。DPC 应用剂量与其作用强度并不总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DPC 的定位定量效应除了与应用时间和剂量有关,还受到温度、降水等环境条件和棉株生物量、源库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7-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组合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及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LAI、旗叶Pn、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均存在明显影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均表现为晚播高密处理的LAI最小,SPAD值则是早播处理的低.多穗型品种良星99在中播常规播量时其Pn、Fv/Fo和Fv/Fm较大,产量最高,大穗型品种洲元9369也是在中播常规播量时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各项指标占优.10月12-19日为适宜播种期范围.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北部棉区棉花缩节胺化学封顶技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应用缩节胺(1,1-dimethyl-piperidinium chloride, DPC)对棉花进行化学封顶的可行性。【方法】于2012-2014年在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国欣科技园和北京市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进行,共包括6个独立试验。供试棉花品种为国欣棉3号(GX3)、欣抗4号(XK4)、石抗126(S126)和欣试17(XS17)。DPC化学封顶技术分为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简称DPC)、将常规DPC化控技术与增效型DPC(简称DPC+)相结合(简称DPC+DPC+)两种方式,以在常规DPC化控基础上进行人工打顶(简称DPC+MT)为对照。【结果】2012和2013年花铃期(7-8月份)多雨,应用DPC化学封顶技术的棉株较高、新生果枝数较多,其中株高较DPC+MT增加10.6-12.3 cm,果枝数增加5.8-7.9台。2014年花铃期干旱少雨,DPC化学封顶的株高与DPC+MT相比无显著差异,新生果枝数不超过3台。DPC化学封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可发现2012年DPC+DPC+的产量表现出降低趋势,且上部果枝成铃少、新生果枝成铃多,群体熟期有推迟现象。2013和2014年DPC+DPC+的产量和熟期则与对照相当或略有增减。DPC+的应用时间(7月中旬至7月底)和剂量(750-1 500 mL·hm-2)对棉花株型及产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应避免在结铃盛期(7月底)应用大剂量DPC+(1 500 mL·hm-2),以防延长后期棉铃的成熟。与DPC+DPC+相比,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进行化学封顶在多雨年份或高密度下对棉株的控长强度较弱,而且存在减产风险。【结论】应用DPC进行化学封顶在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基本可行,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气象因子和种植密度决定单独应用常规DPC化控技术还是将常规DPC化控技术与增效型DPC的应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