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我省养猪专业户饲养的牲猪头数多,分布面积广,牲猪疫病防疫至关重要,现就有关防疫问题,做如下概括。 1 科学养猪,提高疫病防疫技术素质 为了巩固和发展养猪专业户,防疫部门应重点传授疫病防治技术,发放有关防疫灭病的技术资料,认真搞好防疫注射,提高免疫效果,以最小的防疫投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浅谈种公猪的选择、饲养管理和利用王景芳朴忠子(北安农业学校164094)(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常言说:“母好好一窝,公好好一坡”即说明了种公猪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如何选择、饲养、管理和利用好种公猪对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1选好种公猪选好...  相似文献   
3.
为抵制进口牛肉,日本利用奶牛生产和牛F1朴忠子李兴龙(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150060)(牡丹江市郊畜牧局)91年度日本屠宰牛1431265(判定头数971372头)其中和牛占35.6%(509539头)按照肉量和质量等指标,确定改良和牛方向,其中...  相似文献   
4.
1母牛不育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的母牛不育的标准。通常奶牛每年繁殖1胎为适合。超过始配年龄,或产后的奶牛经过3个发情周期(65 d以上)仍不发情,或适龄繁殖母牛65 d以上配种不受孕或不能配种的,就是不育。2生育力的标准母牛的生育力主要受环境、管理及生物因素影响,其衡量标准多数与经济效益有关。现介绍比较如下:2.1Braun 制订的衡量美国荷斯坦牛的指标发情鉴定效果的几项指标:18~24 d检查到的发情牛数与36~48 d检出的发情牛数之比,正常应为6:1左右;在产后45 d左右配种,3次或不到3次输精受孕的牛应高于90%;配种后35~60 d直检,正常时未孕牛…  相似文献   
5.
在仔猪的饲养管理中做好1~8日龄仔猪的护理很重要。1保温防压初生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最怕寒冷。同时仔猪集堆最易被压死、饿死,还是造成下痢的诱因。因此,要采取保温措施。可在产栏内设置仔猪保温箱,250W红外线灯做热源,最好分娩栏两侧各放一个供暖灯,并靠近奶头,可促使仔猪生后20min内即能站立起来,迅速找到乳头。为防压将母猪圈在栏中央的方法较好。2吃足初乳初乳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含有免疫球蛋白,但其免疫球蛋白的含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少。因此仔猪生后头几天应吃足初乳,才能获得免疫力。3固定乳头哈…  相似文献   
6.
奶牛乳房炎是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乳腺组织炎症。其病原包括细菌、真菌、霉形体和病毒等。现阶段,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措施主要是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以及改善牛舍的环境卫生,但是使用抗生素而带来的耐药性问题、药残问题和费用过高问题及改善牛舍的环境卫生受饲养条件限制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奶牛养殖业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在家禽繁育中,提高种禽的成活率是生产核心问题之一.在选好的品种同时,如何掌握防疫技术确保成活率,关键在于种禽的引进和育雏阶段,要在兽医指导下正确使用疫苗. 重组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Re-4株)疫苗是当前禽繁育生产中应了解的,掌握疫苗生产流程和注射法,会利于按规程进行接种,确保家禽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应用甾体激素免疫法提高产羔率的中试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绵羊繁殖率是发展羊只数量、增加产毛量及羔羊肉产量 ,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 ,我省积极通过引入高产血统改良本地羊、增膘复壮等生产方式调整绵羊群 ,同时应用外源激素 (如FSH、LH、PMSG、LRH等 )促使母羊多排卵。其中PMSG等虽达到多胎多产的目的 ,但由于不能控制每胎的过多羔数 (一般产 3~ 4个 ) ,成活率很低 ,而造成实际生产中很难实施。因此 ,1990~ 2 0 0 1年间我省重点养羊县、市和种羊场 ,引进了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所研制的甾体激素免疫法 ,即注射双胎素提高绵羊产羔率的生产应用中间试验 ,10…  相似文献   
9.
10.
1种猪的免疫接种主要猪场必须搞好猪的三大疫病免疫接种,确保可繁母猪的繁殖性能(详见表1)。另外,春(3~4月),秋(10~11月)两季定期驱虫,确保种猪的繁殖性能。2适时配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