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规定动物布氏病试管凝集试验和动物布氏病补体结合试验适用于诊断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病(简称布氏病)感染的家畜。在2002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中也指出“血清学正式试验中试管凝集试验阳性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判为阳性畜。判定时应注意排除其它疑似疾病和菌苗接种引起的血清学反应。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用试管凝集试验对奶牛进行布病的检疫。曾碰到其它疑似疾病和菌苗接种引起的非特异性血清学反应。现分别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方美行 《广东奶业》2010,(1):33-35,32
随着各地奶业的发展,牛群的交易和移动越来越频繁,牛群的注苗免疫记录容易流失,有关奶牛布氏病的预防和检疫中如何鉴别诊断注苗后引起的假阳性问题正在一些同行人中引起困惑。2008年有报道北京市兽医实验诊断所技术人员经过对1022组奶牛布病自然感染抗体与人工免疫抗体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在人工免疫6个月后.运用竞争ELISA方法可以准确鉴别出奶牛布病自然感染抗体与人工免疫抗体。本文作者用几种基层单位可操作的简单常用检测方法,详细比较了布病检疫中的问题,目前仍然有着指导意义,现特把下文在本期刊出,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流行热病,俗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多发于热带地区,主要侵害牛。未经免疫的奶牛,会呈现周期性的大流行,对奶牛业的发展会构成严重的威胁。应用国产的牛流行热灭活苗或澳大利亚的牛流行热弱毒苗提高牛群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4.
建立流行热监测制度.每年在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对检测牛群按5%抽样检测流行热血清中和抗体。以流行热自然发病的抗体临界效价1:32^x为标准,将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订相应防治措施。 根据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免疫用苗的特点,流行季节的长短和流行热自然发病的临界效价,建立合理的不同月龄段牛只的免疫程式。 选择切实安全有效的疫苗,是解决流行热免疫的基本条件,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灭活苗和澳大利亚Websters弱毒疫苗.都可以对牛提供有效的保护免疫。尤以先注射澳大利亚的弱毒苗后,再注射哈尔滨的灭活苗.效果最好.单独应用灭活苗次之,弱毒苗再次之,而先注灭活苗后再注弱毒苗效果最差。 流行热的发生和流行由相应的吸血昆虫传播.建立相应的防疫卫生制度,搞好环境卫生,定期进行药物杀虫或灯诱杀虫,在相应吸血昆虫活动的高峰期,改变收、放牧时间,减少牛只被传播昆虫叮咬。 上述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在广州地区1991年流行热大流行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无流行热病牛发生的奶牛场。  相似文献   
5.
乳腺炎一直是困扰南方地区奶牛生产的常见多发疾病,由大肠杆菌及其他革兰氏阴性(G一)杆菌引起的乳腺炎发病率高,可达50%以上,而且大肠杆菌对抗生素药物不敏感,易产生抗药性,并可产生内毒素,最终导致奶牛毒血症而淘汰或死亡,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据介绍,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广泛研制G^-肠杆菌疫苗来预防乳腺炎的发生。由美国ImmTech Biologics,LLC公司研制开发的高利多乳腺炎预防疫苗,是第一个通过中国农业部批准进入中国奶牛场应用的乳腺炎疫苗。据介绍该疫苗在注射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能使该动物免疫系统在疾病初期有能力识别各种不同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及其内毒素,从而使动物免遭细菌攻击。该疫苗在美国及欧洲等地方已得到广泛应用及认可。由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与广州珠江牛奶公司共同合作,在广州地区,珠江奶牛场首家试用了该疫苗。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抗锥虫新药-盐酸锥双净(原名锥46)治疗奶牛伊氏锥虫病的疗效,选取了3个有锥虫病临床症状或锥虫病血清学检查结果为阳性的奶牛群开展治疗试验。用盐酸锥双净注射液,剂量按O.24~O.8mg/kg(常规剂量0.5mg/kg)一次肌肉注射或按1.20mg/kg,于24小时内分2次注射治疗奶牛锥虫病。试验结果表明: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0.48%。结论提示:按0.5mg/kg盐酸锥双净可作为治疗奶牛锥虫病的推荐剂量,重症病牛按1.20mg/kg(不超过500kg/头用量)于24小时内分2次注射能早日彻底治愈。  相似文献   
7.
1—3月龄段小牛,处于哺乳期,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让产出后的小牛及时吮食母牛初乳,使小牛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是1—3月龄小牛获得免疫的最佳方法。 4-6月龄段小牛,已断奶,改吃人工饲料,母源抗体低下或消失。由于是初次免疫.抗体应答没有重复免疫牛强烈,高抗体效价(≥32^x)维持时间不长,需要每年免疫2次(注苗3次)。才能使此月龄小牛群在4至11月份,长达8个月可能发生流行热的季节里.获得≥64^x的高抗体效价免疫期。 7—18月龄段中牛,在一年适时一次免疫的奶牛场,与4—6月龄段小牛,基本同属初次免疫牛,这类牛母源抗体已消失殆尽,最为易感,免疫程式与4—6月龄相同.也是每年免疫2次(注苗3次),这种免疫程式可使此类牛群在4至11月份长达8个月的流行季节里。获得高抗体(64^x)免疫期。 19月龄段以上奶牛,在坚持每年一次流行热疫苗免疫的奶牛场,属于重复免疫牛.这类牛具有免疫回忆反应的特点,抗体应答强烈,高抗体持续期长,每年坚持一次预防接种,可使此类牛绝大多数获得12个月高抗体免疫期。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流行热病毒灭活疫苗(简称疫苗)在广州地区,以不同剂量接种奶牛是安全的。不会引起食欲、呼吸、心跳等生理异常,不会引起孕牛流产和死产,但存在一过性热反应,注苗局部产生肿块,皮下注射较肌注为重,对泌乳牛产奶,注苗头三天有小影响,三天后可恢复。 疫苗的免疫。2ml剂量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在3ml和4ml剂量中,皮下注射途径免疫效价明显优于肌肉注射途径。3ml剂量肌肉途径免疫,注苗后20天,100%牛阳转,Ab效价^-XG256^x,高抗体效价区占100%。4ml剂量肌肉途径免疫,注苗后20天,100%牛阳转,Ab效价^-XG376.25^x,高抗体效价区占100%。3ml剂量皮下途径免疫,注苗后20天,100%牛阳转,Ab效价^-XG477.7^x,高抗体效价区占100%。4ml剂量皮下途径免疫,100%牛阳转,Ab效价明显高于3ml组,高抗体效价区占100%,疫苗的免疫,以4ml注射中牛以上牛只免疫效果较好。4~6月龄小牛的第一次注射,用3ml量足够。 疫苗不同生产期限。免疫效果明显不同。在剂量、途径、程序、受免牛月龄相同情况下免疫的牛,生产后1个月疫苗效价(30天,4m1)为376.25^x。生产后5个月疫苗免疫效价(30天,4ml)为33.98^x。疫苗保存越短,免疫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地处亚热带,四季温和,是牛流行热的老疫区,这里每隔3至4年发生一次大流行,大流行与大流行中间,也会发生局部性小流行。1987年以前,没有效价高的流行热疫苗应用,广州奶牛业受流行热的困扰,临床兽医苦无良策。1988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出牛流行热佐剂灭能苗,疫苗应用开始进入田间试验阶段。我们从1989年开始使用此疫苗(以下简称哈尔滨苗)试验免疫广州地区黑白花奶牛,1990年铺开至面。从1990年至1993年,我公司属下3个奶牛场使用此苗免疫奶牛共有15630头次。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未接种牛流行热疫苗的小型奶牛场的一次流行热病的流行中。进行了流行热中和抗体效价与流行热自然发病比例关系的研究,发现流行热的发病与免疫的临界效价为1:32^x,处于这个抗体效价的奶牛发病率为零,小于临界效价(〈4^x-16^x称为抗体效价区)的奶牛有一定的发病比例,大于临界效价(32^x以上称高抗体效价区)的奶牛不会发病。 在4月龄至43月龄以上的奶牛中,月龄的增长与流行热中和抗体效价成正相关。与流行热的发生则成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