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奈曼旗白音昌乡是一个农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文章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奈曼旗白音昌乡的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成熟度对诺丹冰草种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种子萌发力、水分变化、百粒重变化等方面对成熟度与种子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诺丹冰草种子随着成熟度的提高,生活力逐渐增加,种子含水量不断下降,百粒重不断增大。同时对种子进行加速老化处理,结果表明老化处理后在15d~30d内收获的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而35d~40d收获的种子变化不明显,表明此阶段种子的活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诺丹冰草种子最佳采收期的种子含水率约在20%~25%之间。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高原地区杏鲍菇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其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具有杏仁香味和味如鲍鱼的口感,适合保鲜、加工和烹调,极受消费者欢迎。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珍稀食用菌。文章将内蒙古高原地区杏鲍菇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一些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实施围封转移的生态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阿拉善盟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围封前后水土流失特征、成因及危害程度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围封前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明显,围封转移战略是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的有效措施.围封后通过各种工程措施的综合运用,保护区植被种类和盖度明显增加,生长量和生产力提高,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由于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种植结构及模式的改变,秸秆产量大幅增加,但秸秆这一宝贵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本文针对秸秆成分的特点,提出了综合利用秸秆的途径及方法,使秸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相似文献   
6.
休闲农业是一种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栽体,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联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需求,含有较高文化含量和休闲价值的新型业态。它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的新途径,顺应了时代发展,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是一项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现结合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分析,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园区及阴山山脉野生中国沙棘为对象,调查沙棘各级根系生长状况,根系结瘤情况等,经观察分析发现沙棘根系具有以下特点:(1)"复合型"直根系;(2)垂直根系的"不断替代性";(3)极强的根蘖繁殖性能。对沙棘根量、根长做了定量测试研究。对沙棘根系的固土能力做了定性分析。得出沙棘是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肥力的先锋树种。  相似文献   
8.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初步研究 ,设计出了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 1个目标层、水资源量等 5个准则层和人均水资源量等 2 8个评价指标的层次性指标体系 ,并利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方法 ,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全面分析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内林草植被为研究对象,从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和林分生产力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应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不同林草植被涵养水源功能进行综合评价。旨在评价不同林草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的差异,为探寻低功能涵养水源型林草植被更新改造途径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类型涵养水源功能较高,其次是杨树柠条混交类型,油松沙棘混交类型涵养水源功能最差,在该流域应提倡营造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文章分析了塔里木河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现状。其生态环境总体表现为河水矿化度升高、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和土地沙漠化。从恢复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文章从技术和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