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一种欧美杂交黑杨在滇池湖滨带首次引种成功。对其6个无性系苗期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无性系黑杨在滇池湖滨1年生扦插苗木的年生长节律进行拟合,确定不同品系的速生点及速生期。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明显生长优势且适应性好,管理粗放,成活率较高。对土壤中有效肥力的利用情况进行了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葫芦渣与麦麸混合青贮的感官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将水葫芦渣资源饲料化利用,本试验将水葫芦渣与麦麸混合青贮,通过感官品质评分确定青贮的效果。试验设6个处理组:处理组1~3添加青贮发酵菌,且麦麸混合比例为0%、20%、30%;处理组4~6不使用发酵菌,麦麸混合比例0%、20%、30%。连续测定0~22天混合物料pH值,结果显示:青贮6~16天,处理组1~3物料pH值显著小于(P<0.05)处理组4~6;青贮18~22天,处理组2和3物料pH值显著小于处理组1;第18天,除处理组4外,其他处理组pH值均降至5.0以下。因此,对第18天青贮物料进行感官评分,结果显示:处理组2、3、6青贮等级为“优等”。以上结果表明:20%麦麸与水葫芦渣混合青贮18天,并添加青贮发酵菌,混合青贮物料感官品质优异。  相似文献   
3.
试验通过感官评分研究水葫芦渣与玉米粉混合青贮的效果。试验设6个处理组:处理组1~3添加青贮发酵菌,且玉米粉混合比例为0、20%和30%;处理组4~6不使用青贮发酵菌,玉米粉混合比例为0、20%和30%。连续测定0~22 d青贮物料pH的结果显示:青贮6~16 d,添加了青贮发酵菌的处理组1~3物料pH显著低于未添加青贮发酵菌的处理组4~6。青贮14 d,处理组2和3的pH低于5;而青贮18 d,处理组5和6的pH才降至低于5。青贮18 d,青贮物料感官评分结果显示:处理组2、3和6青贮等级为"优等",处理组5等级"良好",处理组1和4等级"一般"。结果表明:水葫芦渣与20%玉米粉混合青贮14 d,同时使用优质青贮发酵菌,混合青贮物料的感官性质优异。  相似文献   
4.
测定经脱水工艺的水葫芦渣常规营养成分和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水葫芦渣水分含量为83.43%,较新鲜水葫芦水分约降低10百分点;干物质中含量较高的是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和粗灰分。水葫芦渣中钾和钙含量平均值为4.57和4.15 mg/g,较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高。有害重金属含量分析值大小排序:铬>铅>砷>汞>镉,其中汞0.58μg/g,高于国标限量。试验结果表明:水葫芦渣适合作为反刍动物饲料原料,但由于有害重金属汞含量超标,必须考虑水葫芦渣作为饲料的合理添加量,以保证饲料安全。  相似文献   
5.
滇池水葫芦控制性种养适宜区域选择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水葫芦生长适宜区域,在滇池草海与外海共选择了6个试验点,采用围栏控制性种养水葫芦,开展不同水域条件下水葫芦生长特性与氮、磷吸收能力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各试验点中,草海水面平稳,水体接近中性,氮磷浓度最高,是最适宜水葫芦生长的区域,该点水葫芦生物累积量最高,氮磷吸收能力最强;龙门村水域需规模化控养水葫芦形成优势种群,方能与大量富集的蓝藻构成生物竞争;富善村水域风浪拍打造成水葫芦植株损伤严重,不适宜水葫芦生长;白山湾地处湖湾,成片的水葫芦对风浪有消减作用,该点水葫芦生物累积量较大,氮磷吸收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6.
潘珉  郭艳英  韩亚平  何锋  宋任彬  杨琏  杜劲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95-11398,11422
[目的]调查研究昆明城市河流盘龙江水生植被演变状况及其原因。[方法]开展盘龙江2006~2007及2011年水生植被跟踪调查研究,盘龙江水质监测及相关资料收集工作。[结果]耐污性较强的蓖齿眼子菜、黑藻等水生植物是盘龙江的优势物种。2006~2007年共采集到33种水生植物,2011年采集到35种水生植物。盘龙江综合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2011年较2006~2007年水生植被呈现喜清水的水生植物种类有所增加、沉水植被分布区域增大、群落结构更丰富稳定、外来入侵种分布明显缩小等特点。[结论]随着盘龙江综合整治的大力推进,盘龙江水质及水生植被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