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行为多样性可综合量化动物行为特征。根据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摄食量和生理反应,泌香期划分为不同时期。为阐明圈养林麝泌香期行为多样性与泌香量的关系,2016年5月1日至7月31日,综合采用焦点取样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中心的57头雄性林麝进行了行为取样和记录,计算了行为多样性指数,并根据年龄将林麝分为亚成体、成体和老年麝,结合个体的摄食量计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林麝各泌香时期的行为多样性及与年龄和麝香分泌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圈养林麝亚成体雄麝麝香分泌前的行为多样性指数(n=38)显著高于老年麝(n=14,P < 0.05),后者与成体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7)间无显著差异(P>0.05);泌香后期老年麝行为多样性指数(n=49)显著低于亚成体(n=84,P < 0.05),并极显著地低于成体林麝(n=73,P < 0.01)。麝香分泌不同阶段的行为多样性与其泌香量间的相关不显著(r=-0.016,n=57,P>0.05)。老年林麝的行为多样性指数在麝香分泌前期(n=14)及后期(n=49)均显著低于同期的亚成体行为多样性(n=38,n=84,P < 0.05),2个时期行为多样性居中个体的麝香分泌(n=4,n=28)相对更多;麝在泌香中期的行为多样性(n=71)随年龄增加呈攀升趋势,而且行为多样性低的个体泌香量(n=3)更高。圈养林麝泌香期的行为多样性可作为其泌香量的预测指标,可应用于麝类动物驯养及麝香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2.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华北珍珠梅物候期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世成  祁军  张学炎  陈蕾  王静  孟秀祥 《草业科学》2016,33(9):1818-1824
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为蔷薇科珍珠梅属植物,具有抗病虫害等生态价值,是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内主要的灌木种。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华北珍珠梅2004-2007年及2012-2015年9种物候特征的观察,分析了华北珍珠梅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以及各物候期与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北珍珠梅的春季物候期多数呈现推迟趋势,而秋季物候期主要呈现提前趋势,整个生长季的时间每年缩短达15.49d。华北珍珠梅物候期的变化趋势与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其中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与4月份的平均气温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发芽期与2月份降水量,抽枝期与5月份降水量以及果实膨大期与7月份降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果实成熟期与10月份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因此,受水热条件影响的华北珍珠梅生长季的缩短不仅会降低其生长繁殖,也会减少灌木层的郁闭度,不利于生活在灌木层的动物,如濒危物种马麝(Moschus sifanicus)等的栖息。  相似文献   
3.
驯养马麝麝香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圈养雄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麝香生产,确定马麝个体来源、亲本来源、取香时间、年龄及饲养管理模式对其麝香平均产量的影响,为高生产力麝类驯养及发展可持续麝香供给提供参考。【方法】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进行人工取香,对取香马麝进行个体识别和数据收集,准确记录麝香产量(用吸水纸吸去表面浮液后的麝香重)。【结果】驯养雄麝的年平均麝香产量为((7.90±0.17)g,n=732),产香区间为0.00-34.20 g;雄麝来源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野捕雄麝的年均麝香产量((8.76±0.27)g,n=272)显著高于驯养繁殖雄麝((7.39±0.22)g,n=460)(P<0.05),但雄麝父母来源对其平均麝香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繁殖前取香和繁殖后取香的麝香产量也缺乏显著差异(P>0.05);受驯养管理模式的影响,马麝麝香产量的年度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年龄影响其平均麝香产量(P<0.05),麝香产量的高峰年龄段为1.5-8.5岁。【结论】驯养雄性马麝的麝香产量与个体来源、年龄和饲养管理模式有关,父母来源和取香时间对麝香产量无显著效应(P>0.05)。  相似文献   
4.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间,在大兴安岭对我国驯鹿Rangifer tarandus开展了野外调查,以确定其分布及种群数量波动,并分析其致危原因.结果表明:我国驯鹿仅分布于大兴安岭西北麓的内蒙古根河地区(E 121°11′-122°25′,N 50°42′-51°50′),其分布区与我国鄂温克族聚居区完全重叠.我国现存驯鹿种群718头,分布于12个彼此隔离的种群,各驯鹿种群数量分布极不均匀,每个种群由9~240头驯鹿组成,大部分种群呈典型小种群状态,其平均种群大小仅为59.83头(±18.42,n=12);驯鹿分布生境的海拔区间为700~926m,平均海拔为813.67m(±21.72m,n=12);小种群及相关的近交衰退、生境丧失及适宜性下降、管理政策不合理、高强度的生态旅游和盗猎及天敌捕杀是制约我国驯鹿种群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相似文献   
6.
中国牦牛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驯化与品种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牦牛(Bos grunniens)是珍贵的资源动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世界现有家牦牛1400多万头,中国是最主要产区,拥有92%的世界存栏牦牛,多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云南、四川及甘肃等西部省区。牦牛具有系列适应高寒生境的形态结构、摄食特性及繁殖等生理生态特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牦牛适应性及牦牛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牦牛现有12个品种,其生产性能各有偏重。按照产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牦牛的特征特性,中国牦牛可划分为横断山区型和青藏高原型2个生态类型。牦牛育种和改良多采用杂交进行,现代动物繁育技术也逐渐得到运用,传统育种方法和分子育种方法的结合是家牦牛育种和改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不同来源雌性圈养马麝行为格局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雌性野捕马麝及圈养繁殖马麝的行为进行了取样,比较了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2种来源雌麝的行为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圈养环境的影响因子的类型、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相同,导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雌性野捕及圈养繁殖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和交配季节的行为格局相似,麝类动物总体行为的刚性较强,可驯化性较差。在交配季节,雌麝的时间分配明显向繁殖活动相关行为倾斜,信息收集行为(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的时间显著增加,摄食及反刍时间减少,亲和性下降,冲突增多。此外,雌麝在交配季节有蹭尾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利用及选择是动物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由于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small and solitary forest ruminant,SSFR)具有相对孤居、行踪隐蔽、警惕性高及栖息地郁闭度大而难以被目击等特点,对SSFR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研究难度较大,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文章概述了SSFR栖息地的一般生态特征对其栖息地利用的影响,阐述了不同尺度水平的SSFR栖息地选择的研究现状,结合其他有蹄类动物的相关研究,论述了关于SSFR家域、觅食地和卧息地选择的研究进展,简要探讨了栖息地片断化对SSFR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强调了多尺度研究SSFR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参60  相似文献   
9.
在2012~2013年间,通过对四川马尔康麝场圈养雄性林麝麝香分泌及其繁育等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探究了圈养雄性林麝泌香规律及其与繁殖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配种雄麝总体取香率为86.7%(n=45),年龄对泌香率有显著效应(P0.001),亚成体组泌香率(100%)高于成体组(88.9%)和老龄组(71.4%)。线性模型y=120.408-6.122 5a(R2=0.471,P=0.089)可近似模拟雄麝泌香率与年龄的关系,19~20岁龄个体趋于停止泌香(泌香率接近0值)。未泌香雄麝所配雌麝的配怀率[(80.00±4.615)%,n=6]与泌香雄麝所配雌麝的配怀率[(74.74±3.846)%,n=39]无显著差异(P0.05);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的产仔数(5.67±0.558,n=6)显著低于泌香雄麝配种雌麝(7.15±0.416,n=39)(配种雌麝4头~6头)(P=0.05),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的胎仔数(1.48±0.064,n=6)和双胎率(47.50±6.437)%均极显著低于泌香雄麝配种雌麝[1.77±0.038,n=37;(70.36±3.049)%](P0.01)。此外,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的早期死亡率(5.56±5.556%)略低于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12.65±3.036)%(P0.05),但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的存活率(74.10±2.946)%略高于未泌香雄麝配种雌麝所产仔麝(69.86±8.548)%(P0.05)。  相似文献   
10.
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所有事件综合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的卧息等行为型进行了取样记录,比较分析了雌雄个体在非交配季节(8-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行为特征和表达模式的性间差异.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产后恢复期和哺乳期,其能量耗损和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站立凝视及摄食等行为型的发生持续时间相对雄麝较多,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雄麝为补充麝香分泌期的能量消耗及为繁殖季节作能量储备,相对地展现较多卧息(p〈0.01),而运动较少(p〉0.05).在交配季节,雄麝卧息较少(p〉0.05),而较多地展现冲突行为(p〈0.05),站立凝视、运动和信息标记等行为也表达较多(p〉0.05),雌麝表达较多的环境探究和尾阴探究行为收集环境信息和其他个体的性信息(p〉0.05).作为一种性别特征性的气味标记,雄麝全年均有蹭尾行为的表达.研究发现:雌麝在交配季节也有蹭尾行为表达,但表达模式异于雄麝,持续时间也极显著地少于雄麝(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