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潜育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角体新毒蚁蚕食下感染,主要在一、二龄发病。经药剂和自然致弱的病毒多角体,蚁蚕食下感染潜伏期明显延长,能跨过三个龄期,造成4—5龄暴发脓病。游离病毒新毒给蛹体接种,病毒增殖可分四个时期:减少期、潜隐期、高速增殖期和平稳期。在25℃条件下潜育期为8天;但经0.5%福尔马林处理致弱的病毒,体皮接种的潜育期为17天,主要是潜隐期明显的延长。  相似文献   
2.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的传染规律过去研究的较少,柞蚕方面大都借助于家蚕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坐,作者从柞蚕的饲养特点出发,采用人工添食孢子,测定柞蚕微粒子孢子对柞蚕幼虫的感染力、感染量、感染时期与发病的关系及微粒子孢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柞蚕幼虫感染力的变化;发现了秋蚕场中主要食叶昆虫栎粉舟蛾  相似文献   
3.
栎粉舟蛾微粒子病原虫对柞蚕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柞蚕微粒子病对野外昆虫的感染,日本学者广濑安春、上田金时等曾用人工接种的方法,证明柞蚕微粒子孢子可感染美国白蛾等八种野外昆虫,而野外昆虫的微粒子孢子对柞蚕的感染却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柞蚕微粒子病研究过程中,发现秋柞蚕场中主要食叶昆虫——栎粉舟蛾(Fentonia ocypete Bremer)、梨刺蛾(Naroseideus flaridorsoli Sdaud)被微粒子孢子寄生的个体,并提纯出孢子,对柞蚕进行了感染试验。现已查明,它不仅对柞蚕有较强的感染性,而且是柞蚕微粒子病蚕场自然感染的重要传染源,是影响柞蚕茧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报告柞蚕场内患微粒子病的主要昆虫种类,栎粉舟蛾微粒子病与柞蚕的交叉感染,以及药剂防治蚕场昆虫对控制柞蚕微粒子病的效果等,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柞蚕脓病的传染,主要是以多角体这种形态的病原物食下感染。据报导,病毒多角体长期贮存,毒力相当稳定。有人试验,家蚕多角体可以感染25年(Bolle,1907)。据我们试验,柞蚕脓病蛹,室内干保存三年,仍有感染力,但毒力明显下降。多角体蛋白虽然对病毒有保护作用,但是柞蚕饲养在野外,病毒落入野外柞林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多角体会发生裂解,毒力也会衰减变化,研究多角体在所处的环境中的裂解情况和毒力变化,对掌握本病的传染经路,流行规律以及预防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这方面的试验,目前国内尚未见报导,本文主要借助电镜,观察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5.
柞蚕脓病主要是核型多角体病一种,养蚕群众称谓“老虎病”或“黄烂病”,过去我省柞蚕生产中发病率30%左右。对该病的防治研究,曾经从多方面进行过探索,第一,用福尔马林死毒疫苗接种,由于柞蚕本身免疫力很低,多次测定保护指数不超过0.5,故无应用价值。第二,药物治疗。我们先后筛选了百余种抗病毒药剂,仅有几种药剂,如肽丁胺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添食低量病毒,治愈率只有30%左右,也无应用价值。第三,研究病原及传染规律并采用消毒防病措施,取得了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 辽宁省是二化性柞蚕区,每年放养春、秋两季蚕。过去,秋蚕制种一直沿用山上拴蛾方法,常因风、雨、鸟、兽、虫害威胁,蚕茧产量低而不稳。 1965年,我们曾用铅圈、木框等方法探索过纸面产卵方法,1966年因受干扰而中断。 1971年,黑龙江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纸上产卵,挂纸上山收蚁法”发表后,我们索取了材料并派人去学习过。在此基础上,从1971年秋蚕开始,我们除了作验证试验外,又根据辽宁省的具体情况,从生产实际出发,对我省秋蚕应用纸面产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和改进。因我省秋蚕收蚁时正是雨季,挂纸方法不改进,会因风雨造成落地遗失。另外,我省是二化蚕区,秋蚕系室内第二次制种,与年放一次蚕或春蚕不同。制种过程中,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