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礼记·祭义》、《论衡·自纪》、《齐民要术》、《陈旉农书》、《农桑辑要》和《天工开物》等古农书及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我国从周代到明代家蚕选种、留种技术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我国从最初的卵选开始,发展到茧选,再到饲养过程中的选择等家蚕选、留种技术方面的进步历程和取得的科技成就.  相似文献   
2.
<正> 养蚕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十分显耀的经济地位。蚕桑丝织在几千年的长期生产实践中,劳动群众和历代学者总结了许多卓越的科技成就和经验,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养蚕“十字经验”和治丝“六字诀”便是其中的一例。  相似文献   
3.
4.
用现代科学观缜读了战国后期荀子和西晋初期杨泉撰写的2篇《蚕赋》,荀子的《蚕赋》用文理简明的手法(168个汉字),揭示了家蚕变态、眠性、化性、生殖、性别、食性、生态、结茧、缫丝和制种的生物学“十大领域”;荀子的《蚕赋》可以说是我国上古时期先人对蚕桑生产技术科学认知的里程碑.而杨泉撰写的《蚕赋》仅用127个字便描述了蚕的饲养生产全过程,凸现了距今1 800年前先人的养蚕生产概貌,为我国中古代蚕桑生产技术现状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5.
蜀,蚕耶?非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蜀”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此外还有“■”、“■”、“■”等写法共12字。在古文献中,“蜀”字作何解?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写“■”“葵中蚕也”。《说文》解“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勹谓象其身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蓖麻(木茹)蚕生产在华东各地迅速发展,由中共中央华东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于1966年2月14日至20日在上海召开了生产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及上海市的科委、农业厅局(处)负责同志,各省生产先进的场(站)及基层生产单位代表;科研教育方面参加的有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研所、安徽省蚕研所、山东省蚕  相似文献   
7.
8.
叙述了有史以来夏代古老的农业历书《夏小正》中关于养蚕技术的记述、宫廷养蚕对后世"神道设教"产生的影响以及关于丝织品织染的其他文史证据,并对《夏小正》行事历三月项下"摄桑委扬,妾子始蚕,执养宫事"和五月项下"启灌蓼蓝"共16个字叙述的夏代蚕桑生产技术进行了模拟,从而证明《夏小正》是开启蚕文化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9.
养蚕起源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绢丝织物的国家;养蚕是中国人民伟大发明,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蚕丝被发现和利用,在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中,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可是养蚕究竟起源于何时,却还一直没有一个科学定论。正由于丝帛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因此,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者们就把蚕桑生产与粮食生产相提并论,确立了“农桑  相似文献   
10.
近十余年来,我国广大蚕区正在宣传推广一种新蔟具——方格蔟。方格蔟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称之为回转蔟),这已众所周知。可是,目前还没有人再向上追溯,寻找方格蔟的渊源出自何处!其实,方格蔟最早的创制者是中国人,我国杭嘉湖蚕区,早在宋代就见有这种蔟具了。方格蔟图形初见于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楼(王寿)绘的宋本《耕织图》现在虽已不可得,但自宋以后依照楼(王寿)《耕织图》描绘、临摹和翻刻者,元、明、清各代都有。《耕织图》在代代相传重绘、翻刻之中,虽在艺术性方面各有千秋,而其中技术内容的格局毫无疑问是从宋代沿袭下来的。所以说,方格蔟至迟自南宋以来,我国东南蚕区已收入当时的“科普”图谱——《耕织图》了。就现有史料表明,我国宋代以来使用的“力格蔟”很可能出自杭嘉湖地区养蚕家的创造,但元,明以来,这种“方格蔟”在当时的农书、蚕书中已不再见有应用和记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