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采用常规路线统计法,统计其种群密度,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最大为0.417只/km,平均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长了32%。繁殖期为4~6月,营巢期9~10 d,窝卵数为4~5枚,平均卵重12.1 g,大小为36.1 mm×24.3 mm。卵为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13~15 d,雏鸟晚成性,24~25 d离巢,孵化率为86.36%,繁殖成功率为84.21%。主要以昆虫为食,且多为农林害虫,为森林益鸟,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芦芽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调查分析,得到其年环境容量为472480人次,游客年容量为303840人次,实际年游客量为160276人次,为游客年容量的52.75%。同时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今后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使保护区的三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化妆品中几种禁限用元素含量.实验结果准确度较高,且保证了较高的精密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芦芽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调查分析,表明芦芽山生态旅游景区年环境容量为472 480人次,游客年容量为3303 840人次,实际年游客量为160 276人次,为游客年容量的52.75%.并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今后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丽荣 《野生动物》2012,33(2):71-73
楔尾伯劳为食虫益鸟,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2008~2010年3~9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楔尾伯劳在本地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日期为3月22日,最晚迁离本区日期为9月22日,居留期179~181 d,且每年迁徙日期相对稳定。种群密度为0.39只/km,在油松、辽东栎、山杨针阔混交林带种群数量最多为0.5只/km,在村边农田地带种群数量较少为0.25只/km。繁殖期4~6月,巢多筑于针阔混交林隐蔽条件较好的地带,年繁殖1窝,4月下旬开始筑巢,5月初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5~6枚,卵呈椭圆形,乳白色或灰白色,被有不规则的锈褐色斑点和条纹,孵化期16~17 d,孵化率85.7%,巢内育雏15~18 d,离巢后的幼乌仍需亲乌喂育9~12 d,方可独立生活。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6.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鹪鹩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3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14窝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份种群遇见率为2.27只/km,9月后为3.2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4.1%;繁殖期为4-8月,最早营巢期为4月22日,营巢期7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3-14d,年繁殖力1.8只,孵化率为85.1%,成活率86.96%,巢内育雏14- 15d,巢外育雏7-8d。  相似文献   
7.
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肌肉营养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角无齿蚌含肉率3.41%,肌肉水分含量79.68%,粗蛋白10.23%,粗脂肪1.30%,粗灰分1.71%,钙2.97毫克/克,磷1.12毫克/克;褶纹冠蚌含肉率4.25%,肌肉水分含量78.86%,粗蛋白11.21%,粗脂肪1.40%,粗灰分1.74%,钙3.91毫克/克,磷1.09毫克/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