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食源性病原菌,食用被该菌污染的食物会引起李斯特菌病,致死率高达20%~30%.单增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环境、食品、人和动物宿主中,可以在极端条件下生存并引起食物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论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几种关于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方法,包...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激素在批次化生产中对杜洛克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笔者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一:选用800头体况相近,健康的240日龄杜洛克猪后备母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40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每天16:00-17:00饲喂烯丙孕素5 mL,连喂18 d,停药42 h后按1000 IU/头剂量肌肉注射PMSG;72 h后按0.1 mg/头剂量肌肉注射GnRH;24 h后进行人工授精,间隔16 h再次进行人工授精。试验二:将400头体况相近的第一胎产后断奶母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第1天16:00注射孕马血清素,72 h后注射GnRH,24 h后进行人工授精,间隔16 h后再次进行人工授精。比较不同组间后备母猪和断奶母猪的配种受胎率、分娩率、产仔数等。结果表明:试验一中,试验组的情期受胎率、分娩率、产仔数、健仔数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二中,试验组的发情比例、情期受胎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分娩率、健仔数、产仔数都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批次化生产中合理使用性激素可显著提高杜洛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获得天然李氏杆菌噬菌体,提供防治李氏杆菌病新型生物制剂,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抑制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利用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作为宿主菌对屠宰场污水进行双层琼脂平板法筛选,获得噬菌体,并对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生长特性检测(温度、pH、一步生长曲线、最佳感染复数、有机溶剂影响)、基因组酶切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分离出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中,选取1株裂解性强,遗传稳定的噬菌体进行后续试验,并命名为LP8;经电镜观察为肌尾科噬菌体,可以跨种裂解18株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和5株威尔斯李氏杆菌,确定LP8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最适生长温度为45 ℃、最适pH为7;在6种有机溶剂中,仅异戊醇可导致LP8活性丧失;对提取的基因组进行酶切鉴定,确定为双链DNA;LP8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基因组大小为87 038 bp、含有120个编码基因、编码基因的累计长度为76 326 bp、编码基因的平均长度为636 bp、编码区域长度占基因组的比例为87.69%。本试验分离出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并对其噬菌能力和应用价值进行鉴定。分离出的LP8噬菌体相较于李氏杆菌的噬菌体,细菌裂解能力更强,适应环境范围更广。本研究为实验室后续建立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库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噬菌体的其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牦牛屠宰场中存在的单增李斯特菌对牦牛肉造成污染的风险。【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及分子学方法对牦牛屠宰场50份污水样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PCR方法对分离株血清型和毒力基因进行鉴定和检测,并测定分离株在不同生长条件下D600 nm值;通过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试验及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确定分离株的毒力。【结果】从50份污水样品中分离出1株革兰氏阳性短杆状细菌。分离株在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上为蓝绿色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短杆状菌,疑似为单增李斯特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可水解七叶苷,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鼠李糖,MR、VP、动力、过氧化氢酶试验为阳性,甘露醇和木糖发酵试验为阴性。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与单增李斯特菌EDG-e具有高度同源性,序列相似性为99%,血清型鉴定其血清型为1/2a。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inlB、inlC、inlJ、actA、plcA、prfA、mpl、hly、inlA、SigmaB毒力基因。抗应激能力试验显示,分离株在低温、强酸、强碱、高盐、乙醇胁迫和氧化...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茶皂素、大蒜素对蛋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蛋壳超微结构的影响。选用600只体况相近、健康的35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 mg/kg茶皂素(茶皂素组)、150 mg/kg大蒜素(大蒜素组)和200 mg/kg茶皂素+150 mg/kg大蒜素(联合组)。预试期1周,试验期16周。结果表明:茶皂素组蛋鸡产蛋率高于对照组(P<0.05),茶皂素组和大蒜素组平均蛋重高于对照组(P<0.05),茶皂素组蛋鸡料蛋比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蛋鸡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高于3个试验组(P<0.05),对照组蛋鸡血清中总胆红素高于茶皂素组和联合组(P<0.05),对照组蛋鸡血清中谷丙转氨酶低于联合组(P<0.05);试验组蛋壳横截面致密性和平整性较好,外表面角质层光滑,内表面纤维纹路清晰,层次分明有序。由此可见,在蛋鸡的日粮中添加200 mg/kg茶皂素和150 mg/kg大蒜素均可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改善健康状况及蛋壳超微结构,而茶皂素和大蒜素联合使用可更好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与单增李斯特菌(LM)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非编码小RNA(sRNA),并初步探索sRNA及其靶基因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LM浮游菌和生物被膜形成不同时段sRNA的差异情况,筛选与LM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sRNA;预测sRNA的靶基因及分析其可能参与生物被膜形成的调节通路。结果表明:与LM浮游菌相比,预测到38个新的sRNA,其中sRNA00085、sRNA00019、sRNA00058在LM生物被膜形成中显著上调,sRNA00054、sRNA00081、sRNA00111显著下调;3个上调sRNA和3个下调sRNA的靶基因可能参与碳代谢、不同环境中微生物代谢、核糖体、糖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及脂肪酸代谢6条调控通路,是潜在的LM生物被膜调控因子。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LM生物被膜sRNA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