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北京市周边6省份怀疑感染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的鸡鸭血清样品374份、病料81份,分别使用IHA诊断试剂盒、ELISA试剂盒以及抗酸染色试剂和荧光抗体诊断试剂进行了检查,以评价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家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的流行性。结果,上述4种试剂检测出的阳性率依次为24.9%、77.9%、18.5%和38.2%;北京市10份SPF鸡血清的抗体全部为阳性;患病肉鸡、肉鸭气囊样品,蛋鸡输卵管样品的检出率较高。表明,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家禽已经感染了鹦鹉热嗜性衣原体,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抗体染色法能分别提高抗体和抗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选择窝别、胎次接近的和健康的240头三元断奶仔猪,随机设计分为6个组,每处理4栏,每栏10头猪。试验旨在探讨乌梅提取物作为抗菌剂对保育仔猪的生产性能的影响。处理组饲喂的日粮分别为对照1组(猪场自用料)、对照2组(德宝乳猪配合料)、抗菌剂A1500mg/kg组、抗菌剂A2250mg/kg组、抗菌剂A3125mg/kg组,抗菌剂B4250mg/kg。结果显示:对照2组及抗菌B4组有增质量较快的趋势。对照2组的平均日增质量最高(402g),饲料转化效率也最高(达到1.28%),但各组间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从日增质量、采食量及料肉比综合考虑,对照2组及抗菌B4组均比其他组有较好的表现趋势。试验期间除了抗菌A1组,其他组没有出现仔猪腹泻的情况。乌梅提取物作为抗菌剂对保育仔猪的生产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饲料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概括了新型饲料蛋白、饲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鸡新城疫是鸡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败血性传染病,OIE称其为A类传染病,我国称其为一类传染病。其典型的临床特征为败血症的症候,以及伴随消化  相似文献   
5.
<正>奶牛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的、以腹泻为特征的传染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尤以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多发,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北京市某奶牛场发生本病,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强心补液、解毒、镇静、调理胃肠,给与强心剂、肠道消毒药、抗生素,同时采用中药配合治疗,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饲料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概括了新型饲料蛋白、饲用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的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对北京郊区5个规模化猪场断奶仔猪、育成猪、育肥猪和怀孕母猪采集血清共507份,同时采集密切接触饲养人员、仔猪、育肥猪的喉头拭子、母猪阴道拭子及公猪的精液共183份。分别使用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法国ELISA试剂盒检测抗体;利用直接荧光染色法检测抗原,包括166份猪喉头拭子、阴道拭子和精液以及17份饲养人员喉头拭子。结果发现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ELISA试剂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4%和2.17%;抗原平均阳性率为14.8%,其中精液阳性率达到37.5%,母猪阴道拭子阳性率为27.5%,饲养人员阳性率为23.5%。本试验证实北京郊区猪嗜流产衣原体在种公猪、母猪群和饲养员呈高流行趋势。同时研究结果显示,5个被调查的规模化猪场嗜流产衣原体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有报道的其他省市,这与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高于ELISA试剂有关。针对发现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种公猪精液污染衣原体现象,阻断向母猪和饲养人员传播,以降低人兽共患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小麦代替猪日粮中的玉米,可节省能量饲料的用量,同时降低饲料成本。比较了小麦与玉米的营养组成,分析了小麦在猪饲料中替代玉米的可行性与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采用以野菊花、穿心莲、柴胡等10味中药提取的中药制剂,连续给22日龄SPF鸡口服5 d后,以禽流感病毒H9N2、新城疫病毒F4、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强毒株M41和支原体S6强毒分别攻击,观察SPF鸡临床症状、发病率、病理学变化和分离病毒。结果表明,此中药制剂75 mg/只口服组,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攻击后发病率分别为12.5%,0%,10%;37.5 mg/只剂量口服组发病率分别为50%,10%,10%,且低剂量组病毒分离阳性。攻击支原体后,以上两个剂量组SPF鸡病变指数分别3.5和5.5,研究证实本中药制剂可以控制以上4种病原所致的家禽呼吸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禽流感灭活疫苗甲醛含量测定及对产蛋鸡雌二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3年以来我国使用禽流感灭活疫苗后很好地控制了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但养鸡的主要省份相继出现了免疫后产蛋鸡高峰生产性能下降.为探讨其发病的内在机制,收集发病地区使用的不同品种、不同厂家禽流感灭活疫苗,测定其中的甲醛含量;收集甲醛含量不同的禽流感疫苗免疫血清,利用放免法测定血清中E2(雌二醇)激素水平,并测定产蛋率.结果表明,发病鸡群使用过的禽流感灭活疫苗内甲醛含量分别为:0.34%(Re-1株)、0.59%(Re-4株)、0.77%(Re-1 Re-4二价苗)、0.33%(H5 H9二价苗),经甲醛含量不同的禽流感疫苗免疫和未免疫鸡只产蛋率分别为70.0%、91.0%和92.5%,血清中E2水平分别为33.71 pg/mL、57.55 pg/mL和82.70 pg/mL,且差异极显著.因此,禽流感灭活疫苗内甲醛含量过高造成雌激素分泌下降可能是造成产蛋性能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