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及广大群众的生产经验,提出下列预防桑蚕微粒子病的几点意见: 一、要严格消防毒首要防止食下传染。胚种传染的根源是食下传染。在桑蚕的血液、细胞内寄生的游走体、静止体在活寄主体内才有生活力;若寄主死了,或被排出于寄主体外时便死亡。但孢子却具有较长的自然寿命。在蚕、蛹、蛾等尸体中的孢子经数年仍有生命力。附在尘埃、蚕沙、茧壳等上面的的孢子在黑暗多湿的室内经8年以后,才完全失去致病力。在明亮干燥之处则致病力显著衰退。经一年后只有50%的致病力。在水中5个月不减其致病力,  相似文献   
2.
供检物如系卵粒、小蚕,可用全体。蚕蛾则取腹部;蚕蛹则先投入开水中略烫,然后剖取中肠。以上材料多加1%氢氮化钾液,磨碎,作成临时标本。壮蚕则采取肠液或血液。蚕类、蛾尿亦可供检,但可见性较差。检查蚕室等死角则以洁净的毛笔蘸取尘埃置载玻片的水滴上。 孢子外形为椭圆形,间有卵园形、梨形。一般长2—4微米,宽1.5—2微米。大小较均匀。孢子色泽透明,具强折光力。在显微镜下呈淡青色光泽。  相似文献   
3.
对于来自起因于茧中死蚕的内部污染的蚕病病原检索及被检出的病原的耐热性作了调查,得如此结果:1、从干茧处理后的内部污染茧中,含核多角体的个体以高率检出。其检出率平均为70.4%。从鲜茧污染草茧中也许多检出多角体,其检出率没有干茧处理后的这样高。2、在通常的干茧处理中核多角体病病毒及卒倒菌毒素,几乎没有失却至病性。3、由于干热处理,核多角体病病毒性110℃60分钟不致完全不活化,卒倒菌毒素在140—150℃60分钟,几乎不认为致病性消失,与此相比,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TC系统)及传染性软化病病毒,则耐热性低。  相似文献   
4.
木薯蚕生产是一項新兴的事业。从去年的生产成绩看来,它确有关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摆在面前的一个突出的問題是蚕病問题。为了突破蚕病关,特别是防止微粒子病,作者就下列几方面提出初步意见,以供商討, 木薯蚕微粒子病的规律在过去摸得不多,缺乏可参考的文献,玆针对去年微粒子病发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列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蚕品种对浓核病抵抗性的差异关于蚕病的流行方面,蚕对病原的感受性,病原分布,病原性,是左右其流行的基本要因。特别是蚕感染浓核病与否,受一对隐性主基因所支配。所以养蚕农家浓核病的流行,为饲养的蚕品种是否具有纯合的抵抗性基因所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6.
一九六○年为了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蓖麻蚕生产,制订了鼓励蓖麻生产的饲养方针和奖售政策,宣传发动群众养蚕.蓖麻蚕生产很快就在全国大多数省发展了.广东省湛江地区一九六二年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二万五千合,收茧皮七百六十五担 一九六三年饲养二十八万另三百五十合,收茧皮一万另四百二十九担,到一九六四年饲养量达四十五万合,收茧皮一万六千另五十六担.但一九六六年以后,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十年动乱,蓖麻蚕生产方针政策改变,及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挫伤了群众养蚕积极性,使蓖麻蚕产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7.
蓖麻蚕软化病特别是吐缩症对蓖麻蚕生产为害极大。在一九六五年广东的蓖麻蚕微粒子病基本被控制了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软化病。为害轻者减产2—3成,重者减产八九成。自从一九六五年之后,本病继续发生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摸索本病的基本规律,提高防治本病的自觉性,我们进行了本病的病原及防治的研究(1974—1977)。兹将研究结果综合报道如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