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1篇
水产渔业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对底质颜色和光照强度的选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鳗苗对底质颜色和光照强度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在室内光照(88 lx)和黑暗(0.3 lx)条件下,鳗苗在个体和群体实验中对黑、白底质颜色的选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对黑色底质有明显偏好。鳗苗对4个光照强度梯度:6 000~12 000 lx(A区)、700~1 400 lx(B区)、60~150 lx(C区)和5~10 lx(D区)的选择性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中个体和群体在D区活动的时间和数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它区域(P0.05),表明日本鳗鲡鳗苗对5~10 lx的弱光有明显趋性。由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趋向黑色底质和弱光环境的结果推测,长江口鳗苗可能营底栖生活,白天强光照期间栖息于河口区光照强度较低的底层,并于夜间借助潮汐能进行溯河洄游,同时具有躲避敌害、避免被捕食的作用,以尽快适应生态环境变化并成功快速进入淡水水域育肥。  相似文献   
2.
投喂率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与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5~20℃下,将体质量(3 381.27±132.17)g的2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养殖在6 m×6 m×6 m的网箱中,研究了天邦牌鲟鱼饲料5种投喂率[0.7%(F1组)、0.8%(F2组)、0.9%(F3组)、1.0%(F4组)和1.1%(F5组)]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体成分和主要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F5组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1组(P0.05),与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鱼肌肉中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脾体比(SSI)、成活率(SR)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差异(P0.05)。F5组鱼的肝体比(HSI)、水分含量和成熟系数(GSI)显著高于F1组(P0.05)。各组鱼血液中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AKP)、总胆固醇含量(TC)均无显著差异(P0.05)。F4和F5组中血清甘油三酯含量(TG)显著高于F1组(P0.05),而与F3、F2组无显著差异(P0.05)。F5组俄罗斯鲟生长最好,F1组生长最差。F2、F3、F5组与F4组的生长无显著差异,投喂率从1.0%降至0.8%,可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水稻叶片早衰突变体ospls3的生理特征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片衰老是作物叶片发育的最后阶段,功能叶早衰将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叶片早衰的分子与生理机制对于培育耐早衰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0Co辐射诱变籼稻N142,获得叶片早衰突变体ospls3,其叶片早衰始于分蘖期,最先表现为叶尖变褐及叶中上部出现褐色斑点,并向叶基部蔓延而使叶片枯死。生理分析表明,野生型剑叶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倒二叶和倒三叶,而突变体的含量则分别低于野生型且依次显著降低;野生型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O2?含量和H2O2含量基本不变,而突变体的这些活性和含量则依次显著升高;野生型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不显著,而突变体则依次降低。遗传分析表明,ospls3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借助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的RM6953与RM28753之间,物理距离为294 kb,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OsPLS3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将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由25℃转移至14℃、15℃、16℃、17℃和18℃条件下处理96h,测定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时间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探讨了温度骤降对点篮子鱼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除14℃组外,其余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14℃组,SOD和GPX活性在3 h时达到最高值,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酶活性持续下降,在96 h时达到最低;14℃组CAT活性在处理后持续降低,在12 h时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并在9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所有处理组中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终各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表明,温度骤降能激活点篮子鱼幼鱼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消除低温应激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但肝脏内MDA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点篮子鱼仍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在14℃时,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25℃及其余温度处理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此实验条件下鱼体不能适应14℃的温度。  相似文献   
5.
赵晨晨  黄福灯  龚盼  杨茜  程方民  潘刚 《作物学报》2014,40(11):1946-1955
叶片早衰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因此, 研究叶片早衰的分子与生理机制对于作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60Co辐射诱变水稻品种93-11获得突变体osled, 其从分蘖期叶片就开始早衰, 最先表现为叶尖和叶边缘变褐, 并伴有红褐色斑点。在苗期经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后, 突变体不仅早衰, 而且植株变矮以及根系变短。生理分析表明, 野生型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基本不变, 但突变体则显著升高且倒二叶和倒三叶极显著高于野生型; 突变体和野生型三片叶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叶绿素总含量均依次下降, 但突变体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含量或活性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片经台盼蓝、二氨基联苯胺(DAB)及四唑硝基蓝(NBT)等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分析表明, osled叶片细胞膜系统已破坏, H2O2和O2?积累, 叶绿体已开始解体。遗传分析表明, osled受一隐性基因控制, 借助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的RM15528与RM15553两个标记之间, 遗传距离均为0.7 cM, 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OsLED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施纳米硒对小麦籽粒硒含量及其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基施纳米硒肥对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百粒重、硒含量、硒形态,其他矿质元素以及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为利用纳米硒肥进行小麦硒生物强化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 110 份小麦品种 (系),在扬州大学农学院网室种植,采用的施肥方式为基施纳米硒肥,设每千克土施 Se 0 (CK)、100 (Se100)、150 (Se150) mg 2 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麦成熟期收获籽粒,测定百粒重。利用离子发射光谱 – 原子吸收仪测定了籽粒 Se、Ca、Mg、Cu、Fe、Mn、Zn 及 S 含量。选择高硒处理中硒含量前 10 名的品种,利用 LC-UV-AFS 测定了籽粒中不同形态硒的含量。随机挑选 59 个品种并利用 RVA 仪 (快速粘度分析仪) 测定其面粉糊化特性的特征值。利用 MATLAB 和 SPS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基施硒 0、100、150 mg/kg 土,小麦籽粒的百粒重均值分别为 3.78、4.11 和 3.70 g,籽粒中总硒含量分别为 2.00、12.46 和 17.35 mg/kg。籽粒中的硒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以硒蛋氨酸含量最多,其次是硒甲基化半胱氨酸和少量的硒半胱氨酸,无机态硒仅微量存在于极少数品种中。基施硒肥对测定的矿质元素的吸收积累既有协同也有拮抗作用,对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没有显著影响。糊化特性取决于基因型,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结论】硒肥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但增幅因品种而异;硒强化后籽粒中硒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低浓度硒处理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的百粒重,且不会影响小麦的面粉糊化特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