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冷食盐溶液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A:5)菌株细胞壁提取粗荚膜抗原,并制成荚膜亚单位苗,分别对鸡和鸭重复效检均有效。对30只鸡免疫效检8批次,有效保护率在70%(23/30)以上;对52只鸭免疫效检9批次,有效保护率为92%(48/52)。接种鸡和鸭后3个月、4个月和5.5个月分别攻毒时,均能保护60~80%。接种产蛋鸡、鸭对产蛋量无影响。田间实地初试预防效果显著,为我国首次试制成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抗禽霍乱无细胞亚单位苗。  相似文献   
2.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鸡、鸭和鹅等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菌。制成的菌苗在安全性或免疫性等方面还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曾就禽巴氏杆菌细胞壁荚膜及免疫性进行了研究,我国对该菌菌体及其荚膜抗原性本身的研究还不多。我们曾用2.5%NaCl溶液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_(48-1)强毒株浸提出一种保护性荚膜抗原,已经证明这种粗提荚膜抗原对鸡、鸭安全和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有关对该菌的超微结构及其提取菌体胞壁的荚膜后的形态变化,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有正式报道。为了给今后免疫研究工作提供依据,我们曾将我国的一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_(48-1)强毒株用  相似文献   
3.
17α-甲基睾酮对赤点石斑鱼性逆转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legel)是我国名贵海产经济鱼类。近几年来,因盲目钩捕,在东南沿海资源日益减少。因此,国内外一些学者对赤点石斑鱼性腺发育进行周年研究,并开展了人工繁殖和育苗试验。然而,由于此鱼雌雄同体,雌性先熟,在六龄鱼才转变为雄鱼。由此常见因缺少雄鱼无法开展人工繁殖。所以,作者在非繁殖季节,试图用外源性雄激素拌入饵料中,喂低龄和高龄赤点石斑鱼,目的在于诱发其性逆转,现已取得显著的效果,这对于解决雄鱼困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自菌体细胞壁脱离后,在电子显微镜下形态呈开放的C状螺圈结构或不规则形。其化学组成含蛋白质55.5%±12;多糖4.75%± 1.5和磷脂质10.9%±2.5,并含少量的核酸及O-乙酰基。经氨基酸组成测定,含16种氨基酸。用SDS-聚丙烯酰铵圆盘电泳,测得分子量在2.5 ×10~4道尔顿以上。提取的荚膜物质在液状(半成品)时不太稳定,在0~-3℃存放1.5~2个月,蛋白质含量降解至30~50%,在100℃加热30分钟,其成份的抗原活性有所下降。冻干状态(成品)较稳定,在4~8℃存放一年,25~31℃放置15天,蛋白质含量降解极微,仍保持良好的抗原活性。初步试验表明,荚膜抗原对加有常规浓度的消毒药剂的甲醛(0.3%),石炭酸(0.3%)和硫柳汞(0.01%)中,以硫柳汞比较敏感,处理一周后荚膜抗原性下降。这些结果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抗原的提纯及亚单位苗的制备、保存和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评述有关抗鲑科鱼类性腺实验性诱导自身免疫,并作为产生不育鱼类的一种方法,在这方面最近已取得进展。抗精子的自身免疫抗体是以鱼的实验性过敏睾丸炎为其特征,即巨噬细胞侵入生精小管产生严重的肉芽肿病灶。体液和细胞免疫在此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也作了介绍。引起这些反应的自身抗原在精子发生时期出现得较迟,而具有这种自身抗原的生殖细胞被认为受到血睾屏障的正常保护,本文讨论了这些发现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