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调查秋香江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水电站6个监测断面的水环境因子、浮游生物组成等,阐明秋香江的水生态现状。【方法】分别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冗余分析,调查水质现状、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两者间的关系。【结果】秋香江水体透明度为0.32~0.53 m,叶绿素a含量为0.10~0.43 mg/L,总磷含量为0.6~5.3 mg/L,总氮含量为1.39~4.33 mg/L,高锰酸盐浓度为 0.70~3.90 mg/L,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表明秋香江水体现处于中营养状态水平;共鉴定出53种浮游植物和62种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丰度范围分别为5.1×10~8~1.89×10~9 cells/L和3.93~232.87 ind/L,其中绿藻、硅藻、蓝藻、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优势种;综合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来看,秋香江属于中污染水平。【结论】秋香江上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沿着河流方向污染程度减小,溶解氧是影响秋香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22、23日对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海水中总有机碳(TOC)、CODMn、石油类和叶绿素 a 含量的分布特征及排污口处连续12 h 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 TOC 与 CODMn、石油类和叶绿素 a 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监测结果显示,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12个调查站位的 TOC 含量在1.23~1.49 mg/L,各站点差异不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1号站位连续12 h 监测结果显示,TOC 含量在1.30~1.57 mg/L,各时段差异不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南海石化排污口附近的站点所监测到的 TOC、CODMn及石油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值,与其他站位监测结果差别不大。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石化排污未引起该海域明显有机污染。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海水中 TOC 与石油类呈显著正相关,与 CODMn亦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亚湾海域海水中氮(N)、磷(P)营养盐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富营养化程度,于2009年4月和5月、2010年5月和6月、2012年2月、2015年1月和2月对大亚湾海域进行海水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不同功能区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浓度总体上为先增后降的趋势,DIN和PO4-P的时空分布由于受陆源污染、海水养殖等影响,浓度呈近海岸向远海岸递减的趋势。潜在富营养化评价表明,大亚湾海域整体上经历了由贫营养转为中度营养再转为贫营养的过程,其中一类功能区长年处于贫营养状态。总体上大亚湾平均氮磷比(N/P)接近或小于Redfield比值。  相似文献   
4.
5.
为筛选对抗生素处理效果好的组合基质,设计4种基质柱,研究了连续进水条件下典型抗生素在基质柱中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4种基质柱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基嘧啶、土霉素和青霉素4种典型抗生素均有去除作用,去除率最高的是B柱.对于恩诺沙星和土霉素,第5d去除率最高;对于磺胺二甲基嘧啶和青霉素,第30 d去除率最高.恩诺沙星易被基质吸附,主要在各个基质柱的表层基质去除,而不易被微生物降解.磺胺二甲基嘧啶与基质发生吸附作用较小,pH值较高时吸附作用更弱,在基质中较易向下迁移,可被微生物降解.土霉素在中层和底层基质中的去除率占整体去除率的百分比较大,而微生物降解作用很小.青霉素在B柱表层和D柱中层基质中去除率较高,较易被微生物降解.B柱对4种抗生素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次是D柱,而A柱和C柱去除效果均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6.
林国旺  姜国强  黄道建  郭振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154-9157,9193
于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对大亚湾湾口进行了10个测次的垂直采样监测,系统性地调查了水体理化因子和生态要素,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大亚湾湾口理化因子和生态要素的垂向结构和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