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1.
黄德裕  黄苏霞 《福建水产》1986,(3):F002-F002
福建省东吾洋水产开发技术研究课题,已正式列入“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总课题的设计以对虾放流增殖为重点,同时进行鱼、虾、蟹、贝类综合技术的开发研究,其中包括下列五项子课题:对虾人工放流技术与增殖效果的研究、太平洋牡蛎增养殖技术研究、寻氏肌蛤自然增殖技术研究、大黄鱼人工增殖技术研究和青蟹高产养殖枝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人工繁殖及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鲷属鲷科Sparidae,福建俗称“乌格”,其肉味鲜美,为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我国沿海,栖息于沿岸。以小杂鱼、虾、贝、多毛类及海藻等为食。在海水、咸淡水、淡水,水温4~34℃范围内均能生存,适温为12~25℃。适于开展增养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黑鲷是今后作为鱼类养殖最有希望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是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于皮肤、鳍、鳃而引起的鱼病。该病流行广,是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我国白点病发病区几乎遍及全国养殖区。白点病防治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鱼病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作者于1972~1976年在将乐县鱼苗场工作期间,白点病连续几年严重流行。现根据几年来防治白点病的体会,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资料,就其防治方法、程序和药物优选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黄鳍鲷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鳍鲷(Sparus latus Houttuyn),福建俗称“黄翅”,肉嫩味美,富含脂肪,营养价值较高,为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我国广东、福建、台湾等省沿海。喜栖于岩礁海区,一般不作长距离涸游,其适应力强,可生活在4—35℃的水温中,又能适应剧变盐度,在淡水、半咸水及海水中均能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5.
鲻鱼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的研究(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aeus),分布广,食物链短,生长快,是海淡水优良的养殖品种之一。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可批量生产人工苗种;六十年代初福建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亦曾有过对港养鲻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孵出仔鱼并存活4天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1984年利用地热资源,立项开展“罗非鱼冬春季雄性苗种生产工艺研究”,经3年试验获得良好效果。近两年又扩大制种点及育苗规模,并采取同步繁殖技术,获得成批同步苗种,亩月出苗量在40—50万尾,苗种雄性率在95%以上,培苗成活率70%以上,先后生产罗非鱼雄性苗种共计900多万尾,供应全省池塘多点推广养殖近2000亩,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普遍获得高产丰收。经多点连片养成现场验收测定,雄性岁非鱼苗种2.5—4厘米,经5个月左右养成,体重  相似文献   
7.
黑鲷属鲷科Sparidae,福建俗称“乌格”,其肉味鲜美,为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及我国沿海,栖息于沿岸。以小杂鱼、虾、贝、多毛类及海藻等为食。在海水、咸淡水、淡水,水温4~34℃范围内均能生存,适温为12~25℃。适于开展增养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黑鲷是今后作为鱼类养殖最有希望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