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2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不同面积、水深的池塘,采用不同的放养密度、不同规格的苗种进行高密度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泥鳅养殖池塘以长条形为佳,面积2亩~3亩,水深保持在0.4m~0.5m,池底铺设腐殖泥土10 cm,养殖效果较好;泥鳅苗种规格为70尾/kg~80尾/kg,放养量1000kg/亩~1200kg/亩,单产较高,效益最好;放养苗种规格越大,养殖成活率越高;随着放养密度增大,成活率逐渐降低;试验条件下,放养规格为70尾/kg的泥鳅苗,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2.
轮虫的室内高密度培养与营养强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虫是一种小型浮游动物,具有适应性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宜、易于培养、不污染水质等优点,是虾、蟹幼体和各种鱼苗的最佳开口饵料。目前轮虫已被应用于60多种海水鱼和20多种甲壳动物的育苗。随着海水育苗(特别是海水鱼育苗)的发展,轮虫的培养日益受到水产工作者的重视。轮虫培养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物“包裹”技术,利用轮虫这个活载体,可以将海水鱼幼苗所需的某些营养物质,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各种维生素等传递给幼苗,这一技术已在欧、美、日等国家的海水育苗场中得…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效益的不断提高,群众的养殖热情高涨,但连云港市淡水水源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如何减少养虾用水量是困扰当地从业人员的难解,目前南美白对虾海、淡水池塘养殖技术材料很多[1-31,但专门研究节约用水养殖技术的少见报道.笔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南美蓝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为广盐性热带虾,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具有生长速度快、饵料成本低、适温耐盐范围广、耐低溶解氧、抗病能力强、出肉率高等优点.我国于2000年后开始引进与推广养殖,随着繁育技术的不断提高及SPF虾苗的获得,人工养殖逐步得到推广,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养殖虾种.本试验是在蓝对虾单养模式下进行,试验目的是探索养殖较大规格的商品虾和较高单产的最佳池塘条件、最适放养密度,以求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虾是我国主要经济虾类之一,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赣榆县引种日本对虾开展人工养殖,先后攻克了人工育苗、养成等技术难点,日本对虾养殖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将近20年开展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工作中总结出的一些生产操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1999年,明集乡利用盐碱地池子进行“海虾陆养”试验,获得了亩产75公斤的产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盐碱地渗水养虾技术总结如下:一、虾池条件池塘面积6~8亩,水深最大可达1.8米,池塘呈正方形为好,池塘底部平整,无或少淤泥,塘四周坡度为1∶3,池塘保水性好,附近水源无污染,渗出水的盐度10‰~15‰。二、放苗前的准备1.虾池消毒。将虾池内的水抽净,用生石灰对虾池彻底消毒,杀灭池中全部野杂鱼和有害病原体,并改善池塘的酸碱度,每亩生石灰用量70公斤。2.水质培养。清塘后10天,加入一部分黄河水,使水深达到0.7…  相似文献   
8.
2000年我县承担了江苏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赣榆对虾、梭子蟹混养标准化示范,2004年度实施标准化养殖面积达2万亩,收获三疣梭子蟹2206吨,中国对虾1138吨,平均亩产梭子蟹110.3千克,对虾56.9千克。现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缢蛏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榆县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采用室内外结合的方法进行缢蛏苗种生产。160米^2育苗池生产稚贝2.91亿粒(平均壳长810微米),重11.4千克,单位出苗量181.9万粒/米^2,测定时蛏苗平均规格为2.9毫米,密度达1330粒/米^2。现将第二轮的育苗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兆芳  高锡伦 《齐鲁渔业》2006,23(11):32-33
1池塘条件养殖池塘的环境条件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 18407.4),电力设施齐全,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池塘为长方形,面积以实际生产规模而定,一般以0.67~2hm~2(10~30亩)为宜,池埂高2~2.5m,水深1.5m以上,池底平坦,底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