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探索桂中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2010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不同追肥方式和不同播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次追肥处理的平均株高、穗位高、产量均比3次追肥处理高;在相同的追肥方式下,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可见,采用2次追肥的方式,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不但能获得高产,而且节省了劳力,是桂中地区玉米较理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3.
水稻—四季豆—马铃薯"吨粮万元田"种植模式是指春季(早稻)种植超级稻并采取免耕栽培技术,秋季种植蔓生型四季豆,冬季在四季豆收获后,不用犁耙田即在畦面上采取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一年三熟,平均每亩产粮1 019.7 kg,总产值10 204.16元,实现每亩"吨粮、万元"的高产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一、基本情况1.养殖情况本次调查点位于彭州市新兴镇某鲟鱼养殖区,发病地点在新兴镇内个户养殖户自建池塘,养殖区池塘水域面积大小不一,大的10~12亩,小的2~3亩。养殖水来源于抽取的地下水,通过不断地进水和排水来保证池塘水体循环。据了解,该地池塘养殖鲟鱼从2010年左右开始,养殖品种主要为西伯利亚鲟、史氏鲟和二者杂交种,自2015年起,鲟鱼逐渐开始发病,且发病情况呈  相似文献   
5.
水稻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恒 《农业与技术》2014,(5):8+51-8,51
针对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不施用穗肥的现象,开展了水稻基蘖肥与穗肥施用比例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80%、20%时,产量最高,而不施用穗肥产量较低。早、晚稻穗肥均以占施肥量的20%~40%为宜。  相似文献   
6.
早稻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比较了早稻不同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产量构成、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旱育秧的总体效果好于塑盘育秧 ,塑盘育秧又好于水育秧。旱育秧比水育秧增产 1 7.7%~ 2 0 .6 % ,比塑盘育秧增产 5.4%~ 7.9%。在旱育秧 4种不同方法中 ,以简化旱床育秧的效果最好 ,其次是种子包衣旱育 ,再次是育秧肥旱育 ,以壮秧剂旱育的效果最差。不同育秧方法对稻米的品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全国居民总收入水平和全国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估算出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并通过比较研究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探讨依靠拉动内需基础上的更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9.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近年来引起斑点叉尾鮰暴发高致死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为了对防治该病提供技术储备,本研究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XH.SM.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形态特征。电镜观察显示,XH.SM.1为两端钝圆的短杆状细菌,菌体平均长度(1.73±0.35)μm,平均直径(0.43±0.04)μm。全基因组测序得到XH.SM.1基因组大小为4.56 Mb,GC含量为66.60%,编码4087个基因。将基因组序列上传NCBI,得到登录号:PYBO01000001.1。通过与VFDB数据库比对,预测得到3个可信度较高的毒力基因。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XH.SM.1与10株完成图水平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较好的共线性。ARDB数据库预测和基因组岛分析,共同发现XH.SM.1基因组中含有许多耐药基因。泛基因组分析显示XH.SM.1呈现开放性(open)结果,这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环境常在的条件致病菌的表型相吻合,说明其适应环境和与外界进行遗传物质交流的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0.
框镜鲤肠管单极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6月,四川德阳某养殖场的框镜鲤患病且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腹部膨大,肠管有大小不等的肿物。为明确其死亡病因,进行了细菌学、寄生虫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测。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肠道的损伤最为严重,表现为有大量寄生虫样孢囊突出于肠管。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可见孢子长约23~30 μm,宽10~15 μm,极囊长11~15 μm,呈长卵圆形,约占孢子长的1/3~1/2,孢子外面被有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前端孢子质中有一个大核和两个小核,与单极虫形态一致;针对吉陶单极虫的18S SSU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为716 bp的目的片段(命名为TKF-1),目的条带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吉陶单极虫。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及PCR检测结果确认框镜鲤的死亡是感染吉陶单极虫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