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 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 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 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讨两种微生态制剂对虎龙斑体成分、肠道消化酶和组织学结构的影响。选用540尾体质量为(33.98±4.91)g的虎龙斑,随机分为6个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低浓度0.1%的芽孢杆菌制剂、高浓度0.5%的芽孢杆菌制剂、低浓度1%的光合细菌制剂和高浓度5%的光合细菌制剂,并以2%饲料用量的乳化鱼油包裹,配制成编号为Diet 1、Diet 2、Diet 3、Diet 4四种饲料作为微生态制剂添加组,再增设乳化鱼油组和对照组,试验期为60 d。试验结果表明:(1)微生态制剂可以显著提高虎龙斑粗蛋白质含量(P0.05),降低粗脂肪含量。(2)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虎龙斑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而脂肪酶活性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在前肠的肠绒毛高度中,Diet 2组和Diet 3组显著高于乳化鱼油组(P0.05),而在中肠中,Diet 2组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乳化鱼油组(P0.05),肌层厚度和浆膜层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各组之间的高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微生态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虎龙斑鲜肝脏的颜色,减少肝细胞的坏死和脂肪空泡化。(5)与对照组和乳化鱼油组相比,微生态制剂能增加虎龙斑头肾淋巴细胞、黑色素巨噬细胞的数量,而对头肾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鱼的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鱼的肠道、肝脏和头肾结构,从而提高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促黄体生成素(LH)基因及明确其表达规律,为进一步阐明LH基因在大刺鳅性腺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及揭示大刺鳅的生殖调控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RACE克隆大刺鳅LH基因cDNA全长序列,从GenBank中选择硬骨鱼类、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物种的LH氨基酸序列,通过ClustalX 2.1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以MEGA 6.0中的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大刺鳅LH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性腺发育期的表达情况.[结果]大刺鳅LH基因cDNA序列全长799 bp,包括224 bp的5'非编码区(5'-UTR)、131 bp的3'非编码区(3'-UTR)和44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147个氨基酸残基,第1~22位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信号肽区域.大刺鳅LH氨基酸序列C-末端区域高度保守,但N-末端区域与其他硬骨鱼类、两栖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存在明显差异.大刺鳅LH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LH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其中与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亲缘关系最近.大刺鳅LH基因在其脑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在卵巢、心脏、肝脏和精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次之;大刺鳅LH基因在不同发育期卵巢和精巢中的表达变化趋势一致,从II期开始其相对表达量随之增加,至V期时达峰值.[结论]大刺鳅LH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保守区域,其基因在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尤其在脑组织和性腺中具有较高表达量,提示LH的靶基因可能在脑—垂体—性腺轴上,参与大刺鳅的性腺发育调控,主要促进卵母细胞和精子成熟并刺激排卵或排精.  相似文献   
4.
实验旨在研究添加酪酸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宝石鲈(Scortum barcoo)生长发育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选用规格一致,初始体质量为(24.02±2.04)g的宝石鲈,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 200尾,分别饲喂添加0(Control组)和0.1%(Diet 1组)、0.5%(Diet 2组)、1.0%(Diet 3组)酪酸菌的日粮,饲养周期为60 d。实验结果表明:(1)与Control组对比,Diet 2组宝石鲈的终体质量、相对增长率显著提高(P0.05)。(2)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宝石鲈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更加多样化。(3)Diet组中以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大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为主的益生菌群的比例提高,以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拟杆菌属(Bacteroide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为主的致病菌的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宝石鲈(Scorturm barcoo)、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及其杂交子一代胜斑的形态学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胜斑在体色上较偏向于母本淡水黑鲷;卡方分析结果显示,3种鱼在可数性状上差异不显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宝石鲈、胜斑先聚为一类,再与淡水黑鲷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胜斑与宝石鲈的重叠区域比胜斑与淡水黑鲷的重叠区域要大,主要差异体现在主成分1负荷值较大的12个参数上;运用判别分析建立3种鱼的函数,结果表明3种鱼的综合判别率为98.2%。3种多元分析结果均表明胜斑在形态上比较偏向于父本宝石鲈。  相似文献   
6.
汞对罗非鱼血细胞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暴露于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同时取其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制作血涂片、染色测定其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结果表明:随着汞离子浓度的上升,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与对照相比,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微核率显著增加,白细胞数目增加,但红血细胞变化不大。表明罗非鱼外周血微核标记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汞污染。  相似文献   
7.
舒琥 《水产学报》2005,29(4):433-440
研究了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不同处理方式对雄性赤点石斑鱼性类固醇激素分泌和精子生成及精子排放的影响。对照组在0、7d二次注射生理盐水(50μg·kg-1BW),注射组在0、7d二次注射LHRHA(50μg·kg-1BW),埋植组在0d埋植LHRHA缓释剂(100μg·kg-1BW)。结果表明,通过埋植LHRHA缓释剂,血清睾酮(T)和11-酮基睾酮(11-KT)水平快速增加,显示血清睾酮和11-酮基睾酮水平与赤点石斑鱼精子生成和精子排放有密切关系。组织学观察表明,在21d,对照组和注射组鱼精巢充满了精子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原细胞,而在同一时间,LHRHA埋植组鱼精巢含有大量精子,表明精子排放仍在进行。在40d期间采集精液总量为对照组<注射组<埋植组,差异显著。当注射组在处理14d后精液量逐渐回落到对照组水平时,埋植组仍然维持较高精液量水平。各组采集的精子的活力与采集的精液量呈正相关,而精子密度没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LHRHA缓释剂能显著增加赤点石斑鱼的精液量及延长精子排放时间而不改变精子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态染毒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对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各Pb2+处理组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极显著增加;中、低浓度Pb2+处理组(2.0、4.0 mg/L)罗非鱼血红细胞数下降,但差异不显著,高浓度Pb2+处理组(8.0 mg/L)罗非鱼血红细胞数极显著下降;各处理组白细胞数目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处理1 d时达最大值,然后有所回落。在试验剂量范围内,Pb2+对罗非鱼肝脏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Pb2+暴露时,罗非鱼肝组织中SOD活性的变化在短时间内不明显,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b2+提高了SOD的活性,导致"毒物兴奋效应";高浓度Pb2+暴露时均抑制了肝脏的SOD活性,其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罗非鱼外周血核异常率和肝脏SOD活性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铅污染。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黄鳍东方鲀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不同温度条件下(20、23、26、29、32℃)黄鳍东方鲀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并对黄鳍东方纯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试验结果表明,黄鳍东方纯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0~26℃(最适温度为23℃);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0~26℃(最适温度为23℃)。黄鳍东方鲀受精卵和仔鱼对温度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