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柘林湾网箱养殖海域溶解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8年7月在南海东北部柘林湾的调查数据,探讨网箱养殖海域溶解氧的分布及其与其他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海水溶解氧浓度为3.03-7.86mg/L( 平均5.30),退潮时(平均5.71)高于涨潮时(平均4.65)涨潮时网箱区内贫氧( <0.mg/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溶解氧浓度有重要影响的水质因子为pH和水温,其次为盐度,COD和营养盐,它们的变化与DO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区域比较表明,海水溶解氧浓度与观测僧置到网箱区的距离呈正相关(P<0.02),与底质硫物,PO4-P含量呈负相关(P<0.05),溶解氧浓度偏低与养殖环境的污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产贝类体中的麻痹性毒素及其来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燕棠 《水产学报》2001,25(5):479-481
在目前已知的海洋藻类毒素中麻痹性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毒害事件发上频率最高、对人类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类毒素。文献记载最早发生该类中毒事件的地区,主要是在欧洲和北美的一些海域[1、2]。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因食用染毒贝类引起的中毒事件有几十起,主要发生在东海和南海海域。因此,贝类麻痹性毒素的含量状况和上市贝类的质量是消费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有关海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条件之一。为维护和发展贝类养殖业,保证海产品的质量和促进海产品的出口贸易等,深入…  相似文献   
3.
首次系统地调查研究了我国黄海(4个采样点)、渤海(5个点)、东海(11个点)和南海(10个点)等四大海区30个采样点40种经济贝类的麻痹性毒素。首次对麻痹性毒素一昆明小鼠(我国广泛使用的实验动物)生物测定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麻痹性毒素昆明小鼠一个鼠单位(MouseUnit简称MU)相当于0.189μgSTX(石房蛤毒素)的换算值。在我国首次定量(μgSTX)表示麻痹性毒素生物测定法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及邻近海域贝类麻痹性毒素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1999年对珠江口、大鹏湾和大亚湾3个海域14种主要经济贝类进行麻痹性毒素(PSP)的毒性水平检测并比较其季节性变化和种间差异,采用麻痹性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测定PSP毒性水平,并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的僧牡蛎轻微染毒(PSP),大鹏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不同程度染毒,大亚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翡翠贻贝,马氏珠母贝棕带仙女蛤具潜在染毒危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