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鳃太阳鱼(Lepomis、macrochirus)作为一种养殖前景广阔的温水性鱼类,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养殖实验尚未见报道,更没有成规模养殖。通过对蓝鳃太阳鱼标本的观察与解剖,根据蓝鳃太阳鱼的有关生物学特性.表明其在东北地区进行养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们通过蓝鳃太阳鱼在哈尔滨市太平区民主乡新立渔场的养殖试验状况,探讨了蓝鳃太阳鱼在高寒地区的生长成活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蓝鳃太阳鱼养殖成活率较为理想(单养达85%,混养达67%),能成功越冬,在6-8月份生长状况良好,而且,其在混养状态下要比单养状态下的生长速度快。本实验对养殖条件要求较为简单,易于推广。所以本文的研究为蓝鳃太阳鱼在东北地区的推广养殖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2.
2002—2015年,采用同步调查法对鄱阳湖区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越冬种群数量动态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分布有稳定的反嘴鹬越冬种群,年平均数量为(16684±14653)只,2004年、2005年、2013年种群数量均超过目前其全球数量的10%,2004年冬季鄱阳湖区越冬反嘴鹬数量达到最大值,为47520只。鄱阳湖区共有70个湖泊记录到反嘴鹬,其中反嘴鹬种群数量达到全球1%以上的湖泊有20个。每年冬季鄱阳湖区反嘴鹬集中分布在常湖、蚌湖、花庙湖和下坝湖,而反嘴鹬利用频次最高的是大湖池,每年反嘴鹬的越冬数量为(1819±1593)只。各湖泊中反嘴鹬的年平均数量与利用频次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自然保护区涵盖了反嘴鹬在鄱阳湖越冬的主要湖泊,分布在保护区内的反嘴鹬种群占鄱阳湖区越冬总数量的(75.3±26.0)%,但仍有很多重要的湖泊没有被纳入到保护区范围。反嘴鹬对保护区内湖泊的利用频次与保护区外湖泊的利用频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保护区内反嘴鹬的种群数量显著大于保护区外。  相似文献   
3.
高寒地区人工养殖蓝鳃太阳鱼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鳃太阳鱼 (Lepomismacrochirus) ,隶属鲈形目、太阳鱼科、太阳鱼属。该鱼原产于北美 ,从加拿大的安大略、魁北克省南部至美国大湖水系 ,南方多个州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均大量分布这种鱼。 1987年我国的湖南、湖南、北京等省市相继从美国引进鱼苗养殖 ,均能安全越冬 ,1998年广州东莞、顺德也从美国引进养殖。由于这种鱼肉味鲜美 ,因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此外 ,蓝鳃太阳鱼体形优美 ,色彩艳丽 ,极易上钩 ,因而成为观赏和游钓的上品鱼类。在东北高寒地区养殖蓝鳃太阳鱼尚属少见 ,更没有成规模养殖。本文欲综述蓝鳃太阳鱼…  相似文献   
4.
獐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鹿科动物,为东亚地区特有种,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上个世纪以来,过度捕猎和栖息地丧失使獐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经历了急剧的减少,种群数量已不足10000只.迄今,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关于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研究.本文从獐的分类地位、种群分布、觅食对策、空间利用、活动节律、集群行为、繁殖与寿命等方面对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旨在归纳已有的研究发现,结合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国内外灵长类家域研究的进展,总结了灵长类家域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影响灵长类家域面积及其利用模式的生态因子。体型大小、群生物量和食性通常被认为是影响灵长类家域大小的3个重要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灵长类家域面积的种问差异。在种群水平上,食物资源、群体大小、生境质量、夜栖地和水源的位置则是灵长类家域模式常见的影响因素。灵长类家域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二维家域的估算,常见的方法包括最小凸多边形法、Kernel分析法和网格分析法。三维家域的求算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灵长类家域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完达山林区马鹿的冬季食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3~2004年在黑龙江省完达山林区,根据野外啃食痕迹调查,对马鹿冬季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榆、紫椴、榛、暴马丁香、杨、黄檗是马鹿主要的冬季食物(44.31%、10.07%、7.60%、7.17%、6.56%、6.38%),组成马鹿冬季大宗食物。马鹿对榆、核桃楸、龙牙楤木、紫椴、毛接骨木、黄檗、水曲柳、狗枣猕猴桃、柳、托盘、疣枝卫矛表现出正选择。杨、榛和暴马丁香虽然是马鹿的主要食物,但相对于它们较高的可获得性而言,马鹿对它们表现出负选择。  相似文献   
7.
蓝鳃太阳鱼(Lepomis、macrochirus)作为一种养殖前景广阔的温水性鱼类.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养殖实验尚未见报道,更没有成规模养殖。通过对蓝鳃太阳鱼标本的观察与解剖,根据蓝鳃太阳鱼的有关生物学特性,表明其在东北地区进行养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们通过蓝鳃太阳鱼在哈尔滨市太平区民主乡新立渔场的养殖试验状况。探讨了蓝鳃太阳鱼在高寒地区的生长成活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东北地区蓝鳃太阳鱼养殖成活率较为理想(单养达85%,混养达67%).能成功越冬.在6—8月份生长状况良好,而且,其在混养状态下要比单养状态下的生长速度快。本实验对养殖条件要求较为简单,易于推广。所以本文的研究为蓝鳃太阳鱼在东北地区的推广养殖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8.
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获得了209张白鹇的独立有效照片。利用R软件中“overlap”统计包的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分析了白鹇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白鹇的日活动时间集中在05:00—19:00时,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在08:00—09:00时和14:00—16:00时。白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为0.68,日活动节律曲线差异显著(P < 0.01)。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存在2个活动高峰,分别为06:00—07:00时和17:00—19:00时。非繁殖期期间,白鹇的日活动节律也表现出明显的昼行性,存在2个高峰,分别为07:00—09:00时和14:00—16:00时。本研究有助于为保护区内白鹇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2010年12月,对江西省九岭山国家级自然区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记录鸟类94种。其中,CITES收录的鸟类有2种: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和白鹤(Grus leucogeranus);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2种: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和白鹤;国家II级保护动物8种。从居留型组成来看,留鸟55种,冬候鸟17种,夏候鸟19种,旅鸟3种。从鸟类区系组成来看,东洋界鸟类36种,古北界鸟类28种,广布种30种。  相似文献   
10.
<正>在鄱阳湖,雁鸭类和鸻鹬类是越冬候鸟的优势类群,历年平均数量分别约31.5万和6.7万只,分别占鄱阳湖越冬水鸟总数量的74.4%和14.8%。鹤类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类群。鄱阳湖主要分布有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其中,白鹤属于极度濒危物种,近年来主要在鄱阳湖及其周边越冬,鄱阳湖已经成为白鹤的避难所。为什么鄱阳湖能够吸引这么多的水鸟来此栖息呢?这和它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水文节律和广袤的湿地面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